第281章 陸游台州講學(第1/2 頁)
自從與陸游相見之後,劉文昌的內心世界彷彿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陸游的一生充滿了波折和磨難,他懷揣著滿腔的報國之志卻始終未能得以施展,其人生境遇相較於劉文昌而言可謂是更為坎坷崎嶇。即便如今已被貶謫至崇道觀這等偏遠之地,但陸游那顆熾熱的雄心依舊未曾熄滅,仍然渴望能夠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反觀自身,劉文昌不禁感到一陣羞愧。他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這般消沉度日,而應當振作起來,像陸游那樣以積極的態度去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所能。台州雖非抗金前沿陣地,此地卻是一片百業俱興、商業貿易蓬勃發展的景象,百姓們安居樂業,過著富足的生活。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金人那慘無人道的暴行並沒有切身的感受,故而保家衛國的意識相對較為淡薄。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劉文昌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邀請陸游前往台州各地進行講學。透過陸游深入淺出地講述那些激昂澎湃的愛國故事以及深刻獨到的見解,必定能夠喚醒民眾沉睡已久的愛國情懷,激發他們奮起抵抗外敵入侵的鬥志。主意既定,劉文昌毫不猶豫地將呂福留下來的整整一百兩蒜條金慷慨解囊,悉數資助給了台州各地的學館和書院,並特別開設了一門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專屬課程。這筆資金將被專款專用,確保陸游的講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並且取得良好的成效。
陸游乃是越州山陰人士,而劉文昌則來自於越州剡縣。這兩人雖是同鄉,但年齡與經歷卻有所不同。然而,對於這位年輕有為的小老鄉,陸游心中充滿了欣賞之情。當劉文昌向陸游提出這項倡議時,陸游毫不猶豫地欣然應允,並毅然決定走出那寧靜的桐柏山。
他們一路前行,首先來到了天台縣的妙山書院。在這裡,陸游滿懷激情地登上講臺,連續五日為眾多學子授課講學。他以淵博的學識、深入淺出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例子,贏得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和廣泛讚譽。每一堂課都座無虛席,甚至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聽眾站在教室外聆聽。
結束了在天台縣的精彩講學之後,陸游並未停下腳步歇息片刻,而是快馬加鞭地趕赴仙居縣。到達目的地後,他立刻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教學工作之中,又是整整七天不間斷地傳授知識。在這段時間裡,陸游深刻感受到了學子們如飢似渴的學習熱情,這種熱烈的氛圍令他深受觸動,同時也讓他意識到自己肩負著一份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不僅如此,當地官府對於陸游的到來給予了全力的支援與配合。他們積極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使得講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這種官方的重視與鼓勵無疑給陸游注入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讓他倍感振奮。
完成了在仙居縣的講學任務之後,陸游稍作休整便匆匆踏上前往臨海的路途。此時的他歸心似箭,因為劉文昌早已在臨海的巾子山書院精心籌備好了一場盛大而隆重的歡迎儀式。
當陸游終於抵達巾子山腳下時,眼前所見的景象著實令他大吃一驚。只見州衙以及臨海縣衙大大小小的官員足有好幾百人之多,他們整齊列隊,恭恭敬敬地等候在此處迎接他的到來。整個場面莊嚴肅穆,氣派非凡,彷彿是在迎接聖上親臨視察一般。面對如此高規格的禮遇,陸游不禁被深深打動,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登上巾子山後,只見道路兩旁站滿了朝氣蓬勃的學子,他們身著統一的學服,手持鮮花和彩旗,排列整齊地歡迎著陸游的到來。陸游面帶微笑,頻頻向這些熱情洋溢的學子們揮手致意,眼中流露出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
劉文昌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他親自引領陸游前往書院,並將其安置在了一間寬敞明亮、通風良好的房間內。從這裡憑欄遠眺,可以俯瞰到整個臨海城的壯麗景色,城中屋舍儼然,街道縱橫交錯,行人如織;再往遠處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