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蘇軾生,一夕眉山草木盡死(第1/3 頁)
程夫人的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似不經意地道:我早就想對夫君您說這件事了,只是怕人家誤會你是因為奴婢的逼迫才學習的(有點繞口,心機非同一般,對心直口快的人而言)。
程夫人沒有停頓,又道:
你是這吧,我也想過了,您只管埋頭苦讀,家裡的一切都不需您來費心。(程夫人的家族意識使然,希望自己有一位封妻廕子的夫君。——現世諸君的完美妻子。)
於是夫人她毅然決然地賣掉了自己陪嫁的服飾和器玩,用於維持家庭的開支。在夫人的默默付出下,蘇洵得以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學業,最終竟成為一代大儒。
這是後話。
等家裡的光景好過些了,蘇夫人又拿出一部分財物去接濟親戚與族人,以至於夫人臨終前家無餘財(和當今有良心的富豪一樣,捐的差不多了)。
夫人說,她絕不會讓子孫因錢財而矇蔽雙眼。
蘇軾有兩個伯父,大伯父叫蘇澹,一生務農(未致仕)。蘇澹伯伯有兩個兒子,分別叫蘇位和蘇佾(音藝),蘇位僅小三叔蘇洵五歲。二伯父蘇渙,於天聖二年(1024)考中進士。蘇軾出生前,二伯父已官至鳳翔寶雞主簿、鳳州司法、永康錄事參軍。二伯父有三個兒子:不欺(子正)、不疑(子明)、不危(子安),蘇軾分別稱其為大哥、二哥、三哥。這些個稱呼在蘇軾隨後的信札中極為常見。
蘇軾有三個親姐姐,嫡親兄弟三人。
說到這,有人要反駁了,扯淡!蘇軾不是隻有兄弟兩個嗎?彆著急,我的小帥與小美們,所幸在蘇軾的著作中,我們的前輩已經很肯定地考證出了蘇軾還有一哥哥,取名景先,可惜早卒,在愛屋及烏的作用下,蘇景先同志還是被後世尊稱為蘇長公。
但以在世的兄弟排行而言,世人多稱蘇軾為大蘇或大蘇公。
蘇軾的堂姐共五人,目前有據可查的僅四個。長姊嫁給進士楊薦,兩次姊分別嫁進士王東美與遂州節度判官任更,小姊嫁給宣德郎柳子文。總之,嫁的都不賴。
外祖父程文應,外祖母宋氏。
外曾祖程仁霸,生活中毫無欺男霸女之嫌,而以仁厚信於鄉里。紹聖二年(1095)三月九日,已過六十的蘇軾在惠州貶所的合江樓上曾作文專門回憶了外曾祖的逸事。那時的惠州野多暴骨、極為荒蠻,處在人生末路的蘇軾自然而然地回憶起了他的出身。
外曾祖曾經救過一個偷蘿蔔的小偷,三十年後,仍被冤殺的該小偷從陰間折返,專程到外曾祖的庭院中向他行禮。小偷說對外曾祖說,您的子孫在人間將會福祿雙全,產生出許多顯貴的官員。
大江東去,歲月已逝。
在六十歲的蘇軾眼裡,自己的一生,算不算福祿雙全、官至顯貴呢?
……
說話間,時光在穿梭。
中國有宋以來,文化之集大成者中的佼佼者、一代大文豪蘇軾要降生了。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用現代公元紀年則為一零三七年一月八日,也已成為定論,無需再去考證),蘇軾降生於眉山縣的紗轂行。
北宋時,眉山屬成都府路下轄的眉州,而眉州的制所也就是辦公地就在眉山縣。
紗縠(音胡)行,因蘇軾誕生於此而聞名於世,是一條充滿煙火氣的老街。“紗縠”是指精細而輕薄的絲織品,“行”是行業,也包含著有“巷”的意思,紗縠行是老眉山買賣棉麻、紗線以及紡織工具的地方,是眉山絲綢的集散中心。
今天的紗縠行位於四川省眉山縣的紗縠行老街,成了蘇軾的故里。北宋年間,蘇洵攜妻程氏及年幼兒子蘇軾、蘇轍就是來到這條老街。
為了支援丈夫讀書,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