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試論小京官的仕途變幻(第1/3 頁)
正當蘇軾在對蔡襄的書法評頭論足之際,朝廷官宣:
授予蘇軾同志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宜陽縣西五十四里福昌村)主簿;蘇轍同志任河南府澠池縣主簿。
主簿是古時的官名,相當於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類似今天的文秘人員。
但兄弟倆均未赴任,在當時,這不算是違抗命令,反而會顯得很低調且沒有野心。兄弟二人專程去拜見了他們在京城做提刑的二伯蘇渙,想請教一些新官上任的為政之方。
伯父對蘇軾說:做官嘛,說難也不難,就照著你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裡那樣做就oK了。
蘇軾說:寫文章倒是容易,但是我從未學習過為官之道,不好入手啊!
蘇渙道:你在考場上得到一個考題時,肯定是你的心裡已經有了思路,才可以下筆一揮而就。為政也是一樣的道理,遇到事,首先要在心裡有了正確的處置方法後再做決斷,這樣就不會犯錯了。
嘉佑五年(1060)的六月初九前後,蘇軾大伯蘇澹的長子蘇位不幸亡故。
蘇位僅小三叔蘇洵五歲,可以說是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玩伴,從小在一起也難免會有點感情,因此,蘇位的祭文就由知根知底的小叔蘇洵代勞了。
蘇軾兄弟對於朝廷的任命皆不赴任,仍待在京師調官。
愛才的禮部侍郎歐陽修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終於有一天,他老人傢伙同其時的龍圖閣直學士、吏部員外郎知諫院楊畋分別上書舉薦蘇軾、蘇轍兄弟應才識及茂名於體用科。
楊畋,字武叔,號樂道,楊家將之後,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曾祖父就是楊業的親弟弟。
這位忠義的楊家後人楊畋,還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蘇軾此前所作的五十篇文章一股腦地奏報給了聖上,以此來舉薦蘇軾應制科試。有了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的提攜,蘇軾兄弟的科舉之路頓時就達到了“保送生”的待遇了。
這時,蘇老泉被委以重任修編禮書,暫寓居在雍丘(今開封杞縣)。蘇軾兄弟則暫居汴京麗景門河南岸接待交址使的京城四驛館之一——懷遠驛,發奮讀書以備考。
就是在懷遠驛,兄弟倆經常讀韋應物的詩,當讀到《與元常全真二生》詩中“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句時,兄弟倆不禁惻然感慨之:在今後的居官生涯中,這種“夜雨對床”的時刻還能有幾回呢?
冥冥之中,這種對“夜雨對床”的兄弟手足之情,伴隨了蘇軾兄弟的一生,成為了古往今來同胞之情的典範。
看到蘇軾兄弟的茁壯成長,眉山鄉校——壽昌院的老師劉巨專門贈詩給兄弟倆以鼓勵。
劉巨,字微子,還是那位寫出“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的老秀才,詩被蘇軾改為“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後,據說對蘇軾由是拜服,可謂是念念不忘。
這次,劉老師贈的詩想必也是字斟句酌過的:“驚人事業傳三館,動地文章震九州。老父欲別無他祝,以願雙封萬戶侯。”不知為何,在我看來,劉老師的詩文水平仍沒什麼提高,只是較為樸實些,用在鼓勵蘇軾的特定場合,基本上還算是馬馬虎虎。
過了些時,朝廷下旨:
天子已准許蘇軾應制科考試了,宣擇日進殿考試,不得有誤!
接到通知的蘇軾,趕緊按當時士子的慣有做法,分別上書樞密使富弼,端明殿學士、吏部侍郎曾公亮,以及應舉制上兩制書。這幾篇書文在今天通讀起來,二十五歲的蘇軾所作,盡是些高中生般慷慨激昂的政論文章,其次不過就是對於幾位政壇巨擘的吹捧之辭。當然,這也算是這種年齡段尚未經過官場險惡的讀書人的正常舉動。
八月初八,父親蘇老泉被委任為秘書省試校書郎。
後得知,這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