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1/4 頁)
十三、孫悟空“悟徹菩提”
在《西遊記》第二回裡,作者為這一章節取的標題就是“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結合第二回的內容來看,實質上就是點明瞭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修習了一場,最終“悟徹菩提”這一事件。而這一事件本身就可以做為“須菩提祖師”就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的明證。因為在佛教中的“悟徹菩提”就意味著修行者與“菩提聖樹”有著根本性的關係,而最終的功果必然是成為“佛陀”或“菩薩”。《西遊記》書中孫悟空最後成為“鬥戰勝佛”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理清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使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更具說服力也是必要的。這裡我們仍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悟徹菩提”的經歷來探討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
釋迦牟尼佛當年菩提樹下打坐修行,可以說是佛教信徒們最為推崇和效仿的修行方式。而在釋迦牟尼佛這種修行行為當中,蘊涵著四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具有“智慧”,這個智慧首先是看破“紅塵”世界的能力,其次是能夠“悟徹菩提”的智商;二是能“吃苦”,釋迦牟尼佛當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修戒參禪,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嚴酷苦行。可謂是艱苦之至;三是有“恆心”,用佛教的話說就是“發心修行”,有“恆心”就是修行立場堅定,因為修行立場堅定,才能長時間的正心誠意,廢寢忘食,忍耐嚴酷苦行的修行生活,專心修持。四是修行目的明確,釋迦牟尼佛修行目的起初就是“超越生死”(這裡的“超越生死”實質上也是為了“不生不滅”、“長生不死”的,後來由於釋迦牟尼佛祖“悟徹菩提”,證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浮沉,頓起大慈大悲心念,從而在人間弘法傳經時,續上了“普渡眾生”的高尚內容,附上了“三三行滿”才能“涅槃重生”、“涅槃成聖”這樣的前提條件),而這四個重要的特點,則是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的必要前提。
按照佛教的說法,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六年,其“靜心思慮”的與“超越生死”相關問題,仍然沒有超越其當年做太子時在閻浮樹思惟的範疇(這與“菩薩”品階的神明也屬“菩提聖樹”的說法是有衝突的。這種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沖突和矛盾的說法,在道、佛兩教中屢見不鮮。這裡我們仍以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來簡要解說這種在宗教中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沖突和矛盾說法不一問題。例如: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除了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悟徹菩提”的說法之外,還有多種不同和細化、甚至於矛盾的說法。這裡我們就從當年釋迦牟尼來到摩揭陀國的伽耶山說起,來簡述當年在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問題上的諸多說法。當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伽耶山下【又稱伽闍山、菩提伽耶山】,尼連河畔優留毗羅西那尼村【這個村子也有多個名稱】的苦行林【關於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菩提樹林;一說是娑羅樹林;一說是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以及各種林木都有的樹林。等等不一而足。據說現在的苦行林也就是一些雜草和零星的小樹】中打坐苦修六年,在“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決定走進尼連河沐浴時,因長年苦修,身體羸弱,昏倒在尼連河岸邊,這時兩名尼連河岸邊牧牛的女子難陀、波羅的牧女見狀,就手捧一杯牛乳、一碗乳糜供養釋迦牟尼【除此之外,牧女難陀波羅以牛乳供養釋迦牟尼也有另外的說法,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在即將“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牧女難陀、波羅手捧牛乳、乳糜來到釋迦牟尼面前供養;另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悟徹菩提”,成為“佛陀”後,決定在人間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