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北上黃海的聯合艦隊(第1/3 頁)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這一旦開仗,要是手頭沒了銀子,那就意味著戰時的彈藥供應、後勤支撐、還有兵源招募,以及裝置的補充和維護,全都會陷入到癱瘓狀態。
日本大本營早早就在經費方面,作出了打算,在正式宣戰的兩個月內,內閣會議就集體透過了增加1.5億日元臨時軍費的預算提案,並且還向民間發行了戰爭債券1億日元。
合計下來,它們總共為這場世紀之戰籌集了2.5億日元,摺合下來,大約是1.78億兩白銀。
反觀清政府這邊,他們又在這期間籌到了多少經費呢?
客觀來講,要說借錢這事兒,大清帝國還真是擁有著先天性的優勢。
從綜合國力,和明面賬本來看,大清都是遠遠強於日本的,所以雙方在正式交手前,大多數西方列強看好的,還是大清帝國。
趁著這個空檔,光緒命總理衙門,務必趕在戰爭爆發前,向西洋的各大商行籌借戰款,要是大戰一開,那西方列強鐵定就會根據交戰兩國的實際表現,左右搖擺,再不會隨便將錢借給任意一方。
趁現在去談,清廷還可以在談判桌上給洋人畫畫大餅,從而在短時間內,籌集到大量優質的低息貸款。
國內方面,清政府則從各地庫銀中,籌措到兩千多萬兩白銀,並且透過富商捐款的方式,募集到了七百多萬兩,隨後,清廷又以借內債的形式,向各地的銀號、票號借到了三千多萬兩。
再加上戶部、內務府的累年庫銀,清政府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共籌集到了近億兩白銀。
顯然,這已經是清政府籌款能力的極限了,儘管在賬面上,尚未追趕上日軍的戰時經費。
但別看清政府一時間摳不出那麼多銀子,可他也有一個自身優勢,即未來不會因為國內的債務問題,從而產生動搖國本的巨大壓力。
如果不出意外,清政府甚至可以在戰爭期間,依靠國內自身的財政收入,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刻。
而對於日本來說,在不遠的將來,等待它們的,將是一個形勢嚴峻的債務危機。
又因為這個債務,在日本國內,幾乎是人人有份,所以這又是一次賭上國運的全民槓桿。
故而,有很多事情從一開始,便已是註定了往後的結局...
要預判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接下來的行為動作,最好的方法,不是看他說什麼,也不是看他做什麼,而是要看他此時最需要什麼。
日本人揮舞鈔票的樣子,雖然瀟灑不羈,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喝的,卻是西北的凜冽冷風。
我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當時的日本,為啥敢去挑釁大清帝國這個地區霸主,但有一點,是可以毋容置疑的:
“四處借來的錢,總歸是要還的,而軍艦這種東西,本身不會賺錢,所以它的用途往往只有一個,搶錢。”
當明治天團把鈔票都梭哈到海軍發展中時,爆發大規模的海戰,就已經是早與晚的問題了…
眼下清廷的反應,令日本高層完全摸不著頭腦。
自豐島海戰後,清軍並沒有選擇主動出擊,佔據朝鮮的西海岸要地,與日本艦隊形成隔岸相對的有利局勢。
相反的,清軍竟然徹底放棄了在朝鮮半島駐留軍艦的打算,並且還將所有的主力軍艦,全都撤回到了威海灣一帶。
此刻,在朝鮮漁隱洞中枯守了十來天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內心煩躁不安,他在“松島”戰艦的裝甲司令塔中,來回踱步,嘴裡還在不停地念叨:
“唉,這該死的北洋水師到底在搞些什麼名堂?兩國都開戰這麼久了,為什麼遲遲不見他們軍艦來襲的跡象。
如果司令部要我一直死守在這,那我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