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羅馬] 凱撒 - 5(第1/2 頁)
從公元前52年到公元前49年,愷撒和龐培之間的信任逐漸瓦解。
公元前51年,執政官馬爾凱盧斯(arcels)提議召回愷撒,認為由於他在公元前52年戰勝韋爾金蓋托里克斯(verctorix)後,駐紮在高盧的任務已經完成。
然而,愷撒當年仍在與貝洛瓦基(bellovaci)作戰,因此該提議未能透過。
此時,圍繞卡託(cato)的保守派似乎計劃透過龐培迫使愷撒回國,剝奪他的榮譽和第二任執政官職。
然而,凱圖、比比盧斯(bibus)及其盟友成功地說服龐培採取強硬立場,反對愷撒繼續掌握軍權。
隨著公元前50年的到來,內戰的恐懼日益加劇。
愷撒和他的對手開始分別在南高盧和北義大利集結軍隊。
在秋季,西塞羅(cicero)等人試圖促使愷撒和龐培解除武裝,且在公元前50年12月1日,正式在元老院提出此議案。
該提案得到了壓倒性的支援——370票對22票——但由於其中一位執政官解散了會議,該提案未能透過。
當年,有傳聞稱愷撒正在進軍義大利,羅馬兩位執政官指示龐培準備保衛義大利,這一任務龐培接受了,作為最後的手段。
公元前49年初,愷撒再次提出他與龐培解除武裝的提議,並將其提交元老院,但遭到硬派議員的拒絕。
後來,龐培私下提出的妥協方案也被他們堅持拒絕。
1月7日,愷撒的支持者被驅逐出羅馬。
元老院隨後宣佈愷撒為敵人,併發布了最終決議。
關於愷撒為何決定進軍羅馬,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非常流行的理論認為,愷撒在失去他作為執政官的免職特權後,面臨著選擇:要麼被起訴、定罪並流放,要麼透過內戰扞衛自己的職位。
是否愷撒真的會被起訴和定罪,存在爭議。
有學者認為,成功起訴的可能性極低。
愷撒的主要目標是確保能夠獲得第二任執政官職位——這一提議早在公元前52年就已提出,作為與龐培的獨任執政官職並行的職位——並獲得凱旋。
他擔心當時掌握公元前50年執政官職的對手會拒絕他的候選資格,或拒絕批准他當選。
這也正是他發動戰爭的核心理由:他認為龐培及其盟友計劃透過武力(這一點在驅逐支持者的舉動中有所體現)壓制羅馬人民的自由,阻止他們選舉愷撒並表彰他的成就。
---
公元前49年1月10日或11日左右,作為對元老院“最終決議”的回應,愷撒帶領一支由第十三軍團(legio xiii a)組成的軍隊越過了盧比孔河,這條河流是義大利北部的界限,從而引發了內戰。
據普魯塔克(ptarch)和蘇埃託尼烏斯(suetoni)所述,愷撒在越過盧比孔河時,據說引用了希臘劇作家美南德(nander)的話:“骰子已經擲下”(alea iacta est)。
龐培和許多元老逃往南方,認為愷撒正在迅速進軍羅馬。
愷撒在控制了通往羅馬的交通路線後,暫停了行動並展開了談判,但由於互相的不信任,談判破裂。
愷撒隨後決定繼續南進,試圖捕捉龐培,迫使召開會議。
龐培撤退到布倫迪修姆(brundisiu),併成功逃往希臘,面對愷撒更強大的軍隊,他放棄了義大利併成功避開了愷撒的追擊。
愷撒在羅馬附近停留了大約兩週——在此期間,他強行接管了財政,並違背了部族法官的否決權,這也讓他所謂的為部族法官辯護的戰爭理由不攻自破——隨後他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