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一人敵百(第1/2 頁)
朱祁鈺反而喜聞樂見,砌上一壺上好的龍井茶,邀請了幾位同僚,一同品茗,茶香四溢,卻難掩朝堂上的暗流湧動。
于謙又喜又憂道:“這下王文等人可就縮起腦袋,不敢再輕易出頭了。不過,殿下的決斷雖快,卻也暴露了朝中派系的對立。我們需得小心應對,以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他的話音剛落,便有其他大臣附和,認為朝廷的穩定才是當務之急,而處理王安一事,雖是正義之舉,卻也需謹慎,以免引發更大的動盪。他們建議朱祁鈺在處理此類事件時,應更加註重平衡各方勢力,避免激化矛盾。
朱祁鈺卻是不樂意道:“好不容易開了個好頭,乾脆一鼓作氣將這股風氣徹底扭轉過來。朝廷的風氣若不正,何以正天下?我等身為朝廷重臣,豈能因私利而忘公義?王文等人若真有不軌之心,我朱祁鈺定當不遺餘力,一一查清,絕不姑息。”
言之有理,于謙無奈搖頭轉移話題:“如今殿下著手科舉之事,明年開春之後便要忙起事宜,殿下可有計策?”
“沒有。”
朱祁鈺乾脆利落承認毫無經驗,于謙和眾大臣一愣,沒有那還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們還以為郕王早就計劃好了之後的事宜,被他的直白嗆了口茶。
于謙尷尬道:“殿下,科舉一事可不是兒戲,需要慎重考慮,從選拔人才到考試內容,每一步都關係到國家的未來。殿下雖然年輕,但肩負重任,不可輕視。”
朱祁鈺點頭:“本王自然是知曉,所以這才尋你們計劃。”
眾人都鬆下一口氣,還好郕王不是一頭腦熱貿然行動。
他們知道,朱祁鈺雖然年輕,但行事穩重,不會輕易做出決定。而今他承認自己對科舉之事毫無經驗,這反而讓他們感到一絲安心。
朱祁鈺先提觀點:“自唐朝以來高門士族隕落,寒門崛起,科舉制度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這一制度的實施,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得更多有才學的平民有機會進入官僚體系。”
“然而,科舉制度也存在諸多弊端,如考試內容偏重文辭,忽視實際能力,以及考試過程中的舞弊現象等。八股取士使得考生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學問。這些問題,若不加以改革,將嚴重影響選拔人才的質量和效率。”
“因此,本王認為,改革科舉制度勢在必行,必須從內容到形式,從選拔到任用,進行全面的改革。”
于謙覺得這番話新奇得很:“朱祁鈺殿下所言極是,科舉制度確實需要改革。但改革之路漫長,暫且不是現在。”
朱祁鈺就知道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無奈道:“那殿試總得繼續,但必須嚴格規範,確保公平公正。我們不能讓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被埋沒,也不能讓那些只會舞文弄墨的庸才佔據高位。”
“孺子可教也,殿下的見解甚是,但改革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那就從殿試先行吧。”
得了于謙和諸位大臣的首肯,朱祁鈺便面聖皇上提出改行之策,往年的殿試都由翰林院的學士們負責出題,但今年,朱祁鈺決定親自參與命題,以確保試題能夠真正考察出考生的真才實學。
他提出,試題應涵蓋經史子集、時務策論,以及對國家大事的見解,以此來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批卷時糊名,以防止任何舞弊行為。
胡濙和翰林院首先跳出來不同意。
“郕王未經科舉,不知科舉之艱難,敢問郕王讀了多少的聖賢書,又可知多少治國之道?”胡濙質問道,翰林院的其他學士也紛紛附和,認為讓一個肚子裡沒有墨水的閒散王爺參與命題,是對科舉制度的不尊重。
他們堅持認為,科舉考試的命題和評判應當由有深厚學識和豐富經驗的翰林院學士們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