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1/2 頁)
多鐸雖不能確定弘光出逃的具體時間,但按常理推斷最多也不過四五日功夫。
那所謂太子定是在某些人的支援下趁此機會奪了守將兵權,方才派人來請降。
如此想來應天控制權雖已落入他手,但城中定然還有不少反抗力量,否則他們大可等自己大軍臨城再將自己賣個好價錢,又何必著急忙慌便派人前來平白失了主動。
是的,在多鐸這種打老了仗的統帥看來,己方雖可決定何時攻城,但應天守軍卻能憑著城池之利將此完全抵消,再加上以逸待勞等因素,最終導致清軍看似掌握主動權,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多大優勢。
若非想趁著明軍還未穩住陣腳,一鼓作氣在長江天塹上撕出一道口子,多鐸麾下大軍說不得剛拿下揚州便已回軍修整了。
這也難怪,自入關起清軍便一直在與大順軍作戰,雖說連戰連捷、罕有敗績,但這每一仗卻都是拼盡全力才算贏了下來。
有如此經歷,哪怕劉良佐部與原高傑部望風而降,他也只當是內部鬥爭所致,在籌劃渡江之後的戰鬥時卻還是比照著大順軍來考慮的。
在這一點上,不僅多鐸如此考慮,整個清軍中除了剛剛投降的劉良佐等人之外,連漢軍旗的人都是如此想法。
歸根究底,包括多鐸在內的清廷高層並沒有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頭腦,對自身實力仍保持著非常清晰的認知。
與之相比,屢次誤判形勢的南明政權簡直如豬玀一般,有如此對手滿人入主華夏自然也是清理之中的事。
不過現在多鐸比歷史上更早得知弘光出逃的訊息,也對應天局勢出現了誤判,哪怕朱慈烺仍不確定自己能否守得住應天,但在這番努力之下滿清統一華夏的程序終歸不會再如過去那般平順。
說起來,多鐸的誤判並非朱慈烺刻意而為,他派紀清源入清軍大營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讓弘光分擔一些壓力。
在原本的歷史上,多鐸是在入了應天之後才得知弘光出逃的訊息,隨後他便非常從容地派出大軍前去追擊。
可現在應天還未入手多鐸便得知此事,那麼他就必須在應天和弘光之間做出抉擇。
在朱慈烺看來,可供多鐸考慮的選擇不過三項,全力攻取應天、全力追擊弘光亦或分兵行動。
站在守應天的角度來看,這三個選項中最差的便是清軍全力攻取應天,可多鐸原本就打算如此,難道他還能因提前得此訊息而召喚奧特曼不成?
所以對朱慈烺來說,這就是個鐵定不賠的買賣。
至於清軍會不會由於應天露出降意便推遲攻城就不是朱慈烺能控制的了。
出了清軍大營,紀清源便開始琢磨起多鐸與尼堪的一言一行,想要從中看出自己是否漏了破綻。
可說實話,能慟哭於朱慈烺身前的紀清源又哪來的本事從那二人的臉上看出什麼?
疾馳一路,想了一路,紀清源始終沒能想出什麼,最後也只能慚愧地將所記細節盡數報予朱慈烺。
但當他萬分忐忑地將所見所聞告知朱慈烺時,殿下那毫不在意的表情卻讓他有些發矇。
“這是陽謀,哪怕他們知道你是特地來送訊息的其實也沒什麼。”
“那詐降的事??”
見紀清源還不明白,朱慈烺笑了一下便仔細解釋起來。
詐降只不過是有棗沒棗打三竿,若清軍真因此而延緩攻城自然是好的,可要是並未產生影響那也無所謂。
說到底,在朱慈烺眼中訓過十天半月的民壯和訓了四五日的民壯根本沒什麼區別。
若真說起來,以訓練民壯來團結守城派、嚮應天百姓宣佈抵抗韃子決心的成分還稍大一些。
解釋一番後,紀清源恍然大悟,對朱慈烺的認識卻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