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扶貧(第1/2 頁)
"指揮官,前線第一合成旅的戰報來了!"在景東紅警分基地,參謀長陳霖將最新的戰報遞給了王耀。
"嗯,南撣邦軍那些傢伙不值一提,關鍵是打通前往東枝的通道。"王耀掃了一眼戰報,點點頭說。
軍團控制區域內有兩條主要公路,4號公路貫穿東撣邦,45號公路連線東枝、孟班、孟東和孟薩等地。清掃了孟班和孟乃的南撣邦軍後,軍團打通了45號公路,與南曼員的敵軍控制區接壤。
這意味著,四洲穆路飛勁HL。
決定參與緬甸內戰後,軍團將沿著45號和4號公路對東枝市發動攻勢,迅速突破緬軍在東枝到瞄成的防線,進而威脅中部平原的密鐵拉市和首都內比多市。
隨著時間推移,控制區的穩定度不斷提升,王耀統治下的東撣邦也步入了正軌。
從孟薩到孟海再到雞籠的四級公路已經建成,鐵礦石源源不斷運往景東,再透過景東銷往勐拉邊境,賣給等候的龍國三大鋼鐵集團。
這帶動了需求,促進了沿途貿易,推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龍國採購的糧食進入市場,現在接近五月,大部分地區春耕完成,原先的非法種植園被清除,新農場開始種植從龍國引進的高產雜交稻和玉米。
只需三四個月,下一個季度就能收穫。
東撣邦地處熱帶,能進行三次水稻種植,冬天還能種植其他作物。只要農民勤勞,就不會捱餓。
以前軍閥和毒梟橫行,百姓需上供,如今取消了許多額外稅負,僅保留基本的地稅。
軍團宣佈這一訊息時,統治區內的民眾紛紛轉向支援軍團政府。
殘餘的動拉軍和佤邦軍散兵遊勇逐漸失去基層支援,處境艱難。一個月的發展,王耀的軍團主力已補足,民兵警衛隊也完成整編和擴大。
三個紅警基地的兵營持續生產民用物資,鞏固王耀的統治,確保軍團的影響力深入每個城鎮、村莊。
戰車工廠不斷製造武器裝備,武裝民兵警衛部隊,增強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實力。
整個軍團都在積極備戰,為緬甸內戰做準備。
劉曉在這裡見證了諸多不可思議的事。這個名為軍團的武裝集團,與他初見時的巴軍完全不同。
戰後,他們迅速重建,投資基礎設施,恢復與龍國的民間貿易,同時在教育和文化上投入大量資源。
在景東市,劉曉明顯感覺到穩定度提升。剛來時,城市還殘留戰爭痕跡,但幾天後,破損建築被清理,重建工作開始。
城市恢復繁華,因與龍國的商業往來和鐵礦石貿易,東撣邦物資豐富。
今天,劉曉帶著攝影師來到景來市北面的一所小學。
學校門口的牌子換成漢字,之前的緬語和撣語牌已被撤下,因為軍團統治下的區域都開始使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學校自然也開始教授漢語文化課。
劉曉有些憂慮,軍團已是華人為主的軍事組織,如此程度的漢化必定引起周邊國家注意。
隨著軍團穩定,推行漢化可能引起當地居民反抗,以及鄰國的警惕,就像當年坤沙在金三角那樣。
軍團遠勝蒙泰軍,王耀並非像坤沙那樣高度漢化的撣族人,而是務實的領導者。
加上軍團的武器裝備背後顯然有強大力量支援,各國第一時間會懷疑龍國。因為同根同源且相鄰,龍國否認也無法使其他國家信服。
懷著這樣的顧慮,劉曉在學校參觀,採訪了幾位老師,看到學生們用上了新的漢語課本。
他借了一本課本看看。
漢語課本與龍國課本相似,出版社是景東印刷社,顯然是匆忙模仿的,甚至可能是直接以龍國課本為藍本印製的。
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