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軍功制問世(第1/3 頁)
軍功制度一經問世,便徹底的打破了各族募軍的徵召模式。
各族以往皆是採用,以族群名義進行戰時徵召修士入伍,非戰時再行解散的這種效率低下、變數極大的傳統模式。
星空下所有的智慧種族,皆有這方面的治軍實踐經驗。
修士由於個人功法、實力良莠不齊,爆發的戰力更是無序、無控狀態,很難做到真正的成建制的成軍作戰。
各族戰時皆會組建成建制的修士大軍,但皆屬於臨時的強行為之,根本無法發揮出修士大軍的真實戰力。
而要想做到成軍這一點,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以來在實戰中不斷地磨合、不斷地遴選後,方才有可能做到小團體的成軍。
這樣磨練出來的小型軍隊,往往是各族、各大勢力的精銳,作為鎮壓底蘊的力量存在。
還有軍需方面也是一個大問題,就連豪門、世家也畏之如虎。
他們大多寧願用修行資源砸出一個、兩個的強者,也不願意養一支善戰之軍。
甚至連匯聚天下修行資源的戰皇殿,也負擔不起太多世俗界的修士大軍,只能打造數量有限的精銳部隊。
只因修士一旦成軍,軍需便如同一隻饕餮巨獸一般能吃、能用。
基於這個原因,各種族之間很難擁有大規模的,成建制的修士大軍的存在。
絕大多數軍隊,皆為各種原因臨時徵召而來的,說成是一幫群修士在各自為戰也不為過。
即便是各族雄關之中,長期鎮守邊關的大量修士也是一樣。
他們於鐵血精銳四字而言,也只在於修士個人的戰力,而不在於整個團體軍力之上。
作為頂尖級別的統帥,白起一言道破了其中的本質。
沒有軍隊制度上的建設和發展,軍隊沒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談不上百分百的發揮出戰鬥力。
軍功受封、受賞制度,簡稱軍功制度,是由榮毅的二位嫡系軍師提出來的。
二位軍師和聖庭教眾,皆是散修出身的寒門子弟。
一群人皆是胸懷遠大抱負和野望之人,自然想要繼續發展和壯大,自身所在的勢力。
對他們而言,如聖庭最初的那樣成建制的世俗大軍,便是首先需要規劃和建設的目標。
這個制度很合榮毅的胃口,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合。
原因無他,因為榮毅平時就是按照這種思維,來對麾下進行懲獎的。
按照榮毅和兩位軍師商議後決定,北亂州軍功制暫設十四個等級。分別為:
軍士級,正兵級,領初級軍士5名
都尉級,正、副都尉,各領軍士150名,
50名
校尉級,正、副校尉,各領軍士600名,
300名
統領級,正、副統領,各統軍士2500名,
1200名
將軍級,正、副將軍,各統軍10000名,
5000名
大將軍,大將級,掌軍士30000名
戰侯,侯級,執掌軍士 60000名
戰王,王級,執掌軍士 120000名
元帥,正、副元帥,統帥全軍。
十四個軍功等級,只設五個爵位,依次為將軍、大將軍、戰侯、戰王、元帥五爵。
榮毅所頒佈的軍功制,看似等級森嚴,對修士形成了嚴格的軍事管制行為。
但他卻不願走捷徑,並不以政權或者勢力為由,強制招募所屬勢力的修士參軍服役。
榮毅親自下令,軍功制嚴格以契約精神的形式實行。
北亂州所屬政權,招募修士之時,皆為僱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