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8月22日(第1/2 頁)
現在是晚上11點36分,開始記錄。
今天是2022年8月22日,開學第一天,第一週的星期一。
今天課程有:心理測量學、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蝥乢(受限於不可抗力因素,該知識系統在後續學習筆記中將不再進行整理)、變態心理學。
?????????
心理測量學
教授該門課程的教授是張良教授,由於其獨特的名字使得我對該教授與課程第一印象十分深刻。
張良教授的聲線十分低沉,對其進行的初步人格側寫分析認為,該教授屬於傳統理工科男的人格面具形象,在用自身最大努力盡可能通俗易懂講解課程的同時透露出了濃重的嚴謹邏輯風格,缺點在於無法成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結合心理測量學本身的工具屬性,對該學科的初步評價是【應以自學為主,並需要付出額外精力調動學習動力】。
在第一節課裡,張良教授重點介紹了該課程的成績組成結構與主要內容:100%的成績=20%平時作業與抽取點名表現+10%兩份資料分析小組實踐報告+20%關於問卷編制的學期作業+50%傳統線下考試。
其中重點介紹了涉及平時表現的網課平臺系統與功能、關於【筆記】的平時周常作業要求、關於學期作業【問卷編制與預測量後研討報告】的具體內容、時間限制、形式、涉及知識與分組明細。
不得不承認,張教授在安排事情與資訊表達方面具有強烈的邏輯條理性和系統思維習慣,非常適合我的學習風格,只要我能夠接受濃烈北方地方口音風格的聲線。
我個人對點名坐前排的相關條例表示理解的同時感到不滿,因為這對於幾乎必須坐在第一排才能聽懂老師話語的我來說在學習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困擾。
接下來是關於心理測量學本學科的導論與入門知識。
這裡我先說一個在開始學習前,源自我個人的思考:從高中開始,我就覺得心理學發展存在一個很大的障礙,那就是人心無法精細資料化,心理是數理上的黑箱,我認為這個困擾將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我找到了,卻讓我失望了。
因為心理測量學的心理量化方式和心理統計學幾乎如出一轍:透過【行為】作為表徵性載體,對這個外在表現進行研究統計和分析,而不是(或者說也不能)直接對心理狀態進行量化分析。
這個根本性結論直接讓我再次失去了【意識上載與資料化】這一偉大的空想,或者說,基於認知心理學的終極目標。
張教授不走尋常路,在從第一節的定義開始介紹前,直接跳到第四節的【簡史】,從古中國最早的哲學向人性探索開始,到東漢時期《人物誌》對人才評判的初步系統性理論著作,再結合中國古代教育與晉升制度評定系統的發展,從【證明】、【理論】、【例項】三個角度證明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心理測量學就已經得到傳統非科學式的發展與應用。
這就是第一節心理測量學的具體內容筆記整理。
?????????
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教授這門分流專業必修課的女老師是來自教育學部的方蕾蕾教授,其人思維清奇、性格活潑灑脫,能夠和學生放開聊,同時不吝於在無傷大雅的地方開玩笑,能夠有效調動課堂氣氛,對該學科的初步評價是【在放鬆享受課堂知識交流的同時用心理解與學習】。
與心理學專業課不同,師德課的主要考核知識在網課系統中以非常硬核的方式讓同學自學。
該課程實行Ab班次教學方式,心理本一班與二班每週輪流在【線下課\/線上課】之間來回交替。
上課前需要先一步在網課平臺上自學完畢並完成課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