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漁翁得利,黃雀在後(第1/3 頁)
武后之所以答應赴東都服喪,不是一時氣話,也不是畏懼臣子的脅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長遠的考量。
裴炎提出的‘留宮服喪’固然可行,甚至對當下的武后來說,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只要她人在皇宮,就不會脫離權力的核心。
但問題是,即便她真的在宮裡守孝三年,甚至不再參與垂簾聽政,就真的能堵住悠悠眾口嗎?
顯然不能,甚至結果會更糟。
別忘了,一旦文官造起謠來,那必然是天下皆聞。
留在皇宮服喪,極有可能成為政敵攻訐自己的藉口,到時候各種汙衊詆譭,她又該如何自證清白?
敵人不會關心六子到底吃了幾碗粉,敵人只想要六子的命。
因此,這個‘陽謀’依然無解。
在孝道和權力面前,武后權衡再三,最終選擇了前者。
孝道是彰顯一個人的德行,武后身為皇后,必定要以身作則。
選擇服喪,儘管暫時會失去權力,但三年之後,她還是帝國的皇后,只要李治不倒,她未嘗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如果選擇權力,她的確可以繼續掌控朝堂,甚至在此後的歲月裡,都沒人能撼動她半分,可她的德行,在敵人的攻訐下,難保不會被世人詬病,從而蒙上永遠擦不去的汙點,這是她不想看到的。
所以,她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郝處俊生怕武后會反悔,立刻稱頌道:“娘娘聖明!”
其他人見狀,齊聲響應。
李治愕然地看向武后,他沒想到對方竟然這麼幹脆就接受現實,除了些許的詫異之外,他內心深處,竟有一種釋然的踏實感。
帝王心術,莫不於此。
李治從小身在帝王家,對皇權更迭的敏感性遠超所有人。
當初一繼位,便想著扳倒以他舅舅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他明明患了風疾,無法處理繁重的政務,但為了掌控權力,寧可讓皇后代干政,也不想讓門閥掌權。
這就能理解,為什麼當皇后權力壯大時,他又三番五次動了廢后的心思。
在感情上,李治對武后懷有深深的感情,這無可厚非;但在朝政上,他又對武后暗含戒備;看似矛盾的兩種關係,其實本質上並不矛盾,因為拋開‘丈夫’這層身份,他與武后終究是君臣關係。
武后的決定,讓李治徹底放下心來,於是真心實意地勸慰道:
“媚娘,不可意氣用事,你若一走,朕還能找誰分擔政務,留下來吧……”
李治本是在勸慰武后,屬於兩口子之間的對話,哪知郝處俊這老頭兒,實在有些不知趣,直接打斷李治的話。
“陛下且寬心,太子和三位皇子均是人中龍虎,有他們輔佐,陛下儘可高枕無憂矣!”
李治瞬間黑臉:老傢伙,朕還沒退位呢!
宰相裴炎聽得差點笑出來聲來,郝處俊為了扳倒皇后,連僭越的話都敢說,此役之後,恐怕再難迴歸朝堂了。
武后沒有絲毫的動怒,反而順著郝處俊的話,對李治道:
“陛下,郝少保所言,著實在理,臣妾離開皇宮後,可讓賢兒和顯兒為陛下分憂!”
武后這麼說,自有自己的用意,李賢李顯早已成人,又是自己的兒子,當眾點出他們,是讓自己這邊的臣子暫時歸附到皇子手下,待她歸來後,再重新啟用,這也是儲存實力的一種方法。
當然,不排除自己的兒子有架空她的可能,所以她才同時舉薦了兩個兒子,避免一家獨大。
臺下的李賢聽得心潮澎湃,幸福來得太快,以至於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是鷸蚌相爭的局面,最後倒叫他這個漁翁得了利。
狂喜的他,心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