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建立東漢(第1/2 頁)
在昆陽大戰後,王莽在長安南郊舉行了悲壯的祭天儀式,然而,綠林軍旋即對長安展開了猛烈進攻。王莽在一千多名隨從的陪同下,倉皇逃至長安的漸臺。曾在昆陽與綠林軍激戰的王邑,並未伴隨王莽一同逃亡,而是選擇率軍在城牆上頑抗,抵擋綠林軍一波波的衝擊。然而,王莽軍終究抵擋不住猛烈攻勢,幾乎全軍覆沒,目睹此情此景,王邑只好帶領殘部撤退至漸臺與王莽匯合。王莽一行人在漸臺內惶惶不安,卻無法找到化解危機的辦法,部分人甚至產生了各自逃生的念頭。王邑之子與侍中王睦私下密謀逃離,被王邑發現後,他厲聲呵斥,並強迫兒子穿上官服,陪伴在王莽身邊,寸步不離。
綠林軍最終攻佔長安,得知王莽和一批王公大臣藏匿於漸臺,立即向其發起猛攻。最終,包括王莽在內的上千餘人悉數被殺,新朝至此宣告滅亡。
然而,新朝覆滅後,河北各郡縣並未迅速歸附於更始帝劉玄。當時,全國多地仍有獨立政權存在,山東的赤眉軍勢力日漸壯大,河北境內更有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劉玄的統治地位遠未鞏固。為招撫河北,劉玄亟需派遣一名合適人選前往。經過深思熟慮,他將目光鎖定在劉秀身上。儘管劉秀的兄長劉演曾圖謀叛亂,但劉秀並未與其同謀,且在劉演死後並未表現出明顯的復仇情緒。劉秀的才幹和實力眾所周知,唯有他能勝任招撫河北的任務。然而,大司馬朱鮪和李軼等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劉秀的能力超出綠林軍其他將領,一旦再立新功,恐有如劉演一般造反之虞。劉玄在聽取他們的意見後心生猶豫,但除了劉秀,確實無人更適合此重任。劉秀洞察劉玄的心思,透過巴結左丞相曹竟,在劉玄面前極力表現忠誠,並誓言永保對更始帝的忠貞。劉玄被劉秀的誠摯打動,於公元23年十月封劉秀為破虜將軍兼大司馬,派他前往河北招撫地方勢力。
然而,劉玄給予劉秀的待遇卻極為苛刻,不僅沒有配給軍隊和糧草,僅讓他乘坐一輛簡單的馬車前往河北。劉玄很快就意識到,讓劉秀前往河北是個巨大的失誤,猶如放虎歸山,為自己帶來了潛在的巨大風險。
劉秀抵達河北後,巧遇舊友鄧禹。鄧禹勸說劉秀自立門戶,並預測更始政權不會長久。事實上,劉秀心中早已萌生自立之意,鄧禹的建議更堅定了他的信念。然而,面對河北強大的地方勢力,尤其是劉玄未賦予他任何軍事資源的情況下,劉秀幾乎無法與這些勢力談判,更遑論鎮壓。他曾一度陷入絕望,甚至想過逃回長安。幸運的是,劉秀得到了上谷郡和漁陽郡的支援,成功攻佔邯鄲,並募集兵力、收納降兵,逐漸在河北建立起穩固的根基。
劉玄對此一無所知,依舊沉湎於宮廷享樂,重用自己的親信,濫封自家人,殺害綠林軍多位首領以及那些直言勸諫或反對自己的大臣。百姓與朝臣私下皆將他比作秦二世。許多有識之士不願為劉玄效力,有的隱居山林,有的投奔赤眉軍,還有不少投入劉秀麾下。
公元24年,赤眉軍在弘農擁立年僅十五歲的劉盆子為帝,率軍北上進攻長安,更始帝劉玄猝不及防,匆忙下令抵禦。與此同時,劉秀在河北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劉玄腹背受敵,走投無路,最終於公元25年九月向赤眉軍投降,不久後被赤眉軍將領下令處死。
赤眉軍雖然佔領長安,但因燒殺搶掠的暴行,失去了民心,地主豪強也不願與其合作。在無奈之下,赤眉軍決定重回山東,劉秀瞅準時機,在半路上設下伏兵,經過幾番交戰,赤眉軍全軍覆沒,歷時十年的綠林赤眉起義終告結束。
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鄗縣(今河北柏鄉)舉行登基大典,重建漢朝政權,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為漢光武帝。
東漢建立後,劉秀集結重兵平定了各地割據勢力,至公元36年實現了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