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從內蒙鄂前旗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控制閥專家馬玉山(第1/4 頁)
院士出生地
馬玉山院士,1968年12月26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地處蒙陝寧三省區交界,北靠鄂托克旗,南隔長城與陝西省搭界,西隔黃河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相望,東與烏審旗為鄰。
鄂托克前旗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夏、商、周時期,土方、鬼方等遊牧部落先後在此活動,戰國時期,林胡、樓煩移居此地,此後這裡成為匈奴重要活動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此地隸屬北地郡,漢代將山東饑民遷至河套屯田戍邊,鄂前旗分佈有這一時期的3座古城址。
隋唐時期,鄂前旗分屬朔方、靈武、鹽川郡所轄,唐初設六胡州,後設蘭池都督府、宥州等。
宋、西夏時期,鄂托克前旗分屬夏州、宥州、鹽州所轄,党項以此為基礎建立西夏國。
13世紀,成吉思汗徵西夏後,此地成為蒙古汗國領地,明洪武六年分屬寧夏衛和東勝衛,清初稱鄂爾多斯右翼中旗。
民國時期,改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為鄂旗南境,1936年成立三段地工委和蘇維埃政府。
1980年8月12日,析鄂托克旗南部地,設立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人文底蘊深厚,這裡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語言為蒙古語鄂爾多斯土語及晉語鄂爾多斯方言,民族文化特色鮮明。
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那達慕大會、祭敖包等在這裡傳承發展,馬頭琴、蒙古長調等藝術形式源遠流長。
鄂托克前旗歷史遺蹟豐富,其中宥州古城見證了大唐盛世的餘韻,城川城址曾是西夏國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明長城橫亙境內,雖歷經風雨,仍展現出堅韌的文化精神。
鄂托克前旗名人輩出,這裡孕育了許多傑出人物,如王悅豐,他是鄂托克前旗早期革命活動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為民族解放和地區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還有奇金山,他為保衛家鄉、抗擊外敵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是當地人民敬仰的英雄人物。
出生地解碼
馬玉山院士的出生地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對他後來成長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鄂托克前旗有著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蘊,蒙古族人民熱情豪爽、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的精神特質,以及對自然和生活的敬畏與熱愛,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馬玉山。
這種文化基因賦予了他在面對科研難題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能夠在控制閥領域長期深耕,不畏困難與挑戰。
鄂托克前旗地處相對偏遠的西北地區,經濟和教育資源等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讓馬玉山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的品質。
艱苦的環境激發了他透過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決心,也培養了他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日後在科研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難奠定了基礎。
儘管當地教育資源有限,但鄂托克前旗重視教育的傳統,為馬玉山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當地學校和老師的培養與引導,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從鄂托克前旗到靈武市第一中學上高中,這段經歷讓他逐漸走出家鄉,開闊了視野,為進一步深造和科研事業埋下了種子。
鄂托克前旗及周邊地區有著豐富的能源資源,如煤炭、石油等。
這些資源產業的發展為馬玉山後來從事的控制閥研究提供了實踐應用的大舞臺。
家鄉及周邊地區的能源產業發展需求,為他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