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母親河的治理(第1/2 頁)
「瞭解成因後,我們再來說說如何治理黃河。
為了避免黃土高原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讓黃河能攜帶走大量的泥沙,我們可以在黃土高原植林種草,且不種單一的樹木,而是要發展成混合林,擴大森林覆蓋率,消滅裸地。
第二是要在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方禁止放牧,避免出現土地沙漠化的現象。
第三是人為調節流域內的農業結構,大家可以種一些耐旱的穀物作物,減少灌溉水量的使用,節約用水。
第四是修建水利工程,攔蓄洪水,調節水流,降雨量多時蓄水,避免下游發生水災,降雨量少時,可以在下游發生旱災時排水,為下游的居民提供補給。
第五是避免人口數量劇增,培養大家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的觀念,合理用水。
第六是南水北調,跨流域調水,引長江的水進入黃河,解決黃河水資源緊張的問題。
當然了,這最後一個南水北調相比於其他措施還是要更加困難一點,也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跟物資,在沒有足夠的條件時,還是建議大家先做好其他的措施,最後再嘗試南水北調這個政策。
關於南水北調的詳情,有興趣的可以再去觀看左邊講解的小螢幕。」
禁止放牧絕對不行!
這是居住在黃土高原附近的百姓們的一致心聲。
由於黃土高原附近的降雨量不穩定且少,多時他們還可以自己種植作物,少時他們便只能透過放牧購置所需的生活用品。
所以這一條措施一出,不少人都騷動起來。
他們是真擔心朝廷不關心他們的死活,直接就按投影說的政策走。
要真這麼幹了,他們以後可要怎麼活。
既然是為了避免問題的出現,大不了以後他們邊放牧邊種樹好了……
講到第五條時,幾乎是每個朝代的人們都冒出了一個問號。
他們還需要注意人口數量?
這年年不間斷的災害,每年都不知道會死去多少人。
難道在他們的時代,這樣的人口數量還多嗎?
還是說,到了後世,就是因為人口太多,所以才會出現這樣一條策略。
……
秦(220),為何需要避免人口劇增?
嬴政有點不能理解,歷朝歷代,人口數量都象徵著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與否,但是人口數量跟治理黃河有什麼關係?
再一聽那培養觀念跟保護環境,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
或許是人一多,山上的木材被砍伐殆盡,然而又無人栽種新木,所以黃土高原才會出現水土流失。
這麼一想,他還是能理解這個政策的,只是他現在還不需要管。
李斯想,治理黃河應當是人口越多越好才對,他們現在計劃中的工程,哪一個不需要人。
所以他們這個時期,實在沒有什麼必要管制人口。
更別說,人口增長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以順利長大成人的人數相比於順利出生的人口少了並不知道有多少。
……
宋,趙匡胤看著小螢幕上面的標註。
春秋到隋唐的黃河,每百年氾濫1.8次到13.6次,怎麼一到宋朝,就增加到了50多次。
這資料有了對比後,他就明顯有了緊迫感。
這個問題刻不容緩,也應該跟其他的工程一樣,慢慢開始著手處理了。
……
「接下來是分洪工程,它是透過分洩河道洪水保護防護區安全的一種防洪措施。
新中國首個大型水利工程就是荊江分洪工程,這一工程主要是為了處理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