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法與陰陽(第1/4 頁)
法家代表人物。
春秋有管仲、子產等。
戰國初有李悝、申不害、商鞅等。
戰國末有韓非、李斯等。
在這裡主講商鞅、韓非跟李斯。
商鞅(前390-前338),姬姓公孫氏,名鞅。
韓非(前280-前223),尊稱韓非子或韓子。
李斯(生不詳-前208),字通古。
——
李斯看著那上面的前208,腦子嗡嗡的。
始皇帝不過去世兩年,他就……
是他自身的原因,還是胡亥,亦或是趙高?
自從得知秦朝滅亡,胡亥已經被始皇帝囚禁了。
趙高也是一樣。
他是胡亥的老師,胡亥能繼位跟他絕對有關係。
李斯心中惶恐,擔憂助胡亥繼位的是他,又猶豫自己跟胡亥的交集不多,怎麼會是他。
——
“有關商鞅,前面說商鞅變法的時候我們瞭解過他頒佈的政策。”
“商鞅出身於衛國公族,年少時就很喜歡刑名法術之學,李悝、吳起對他的影響很大。”
早年他在魏國求職,在魏國的相國公叔座手下做事。
後來公叔座病重之時,向魏王推薦商鞅,並告知魏王不用商鞅就殺了商鞅。
魏王覺得公叔座病糊塗了,就既沒用商鞅,也沒殺商鞅。
公叔座離世後,商鞅聽說秦國的秦孝公正在招人,立馬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跑去秦國了。
“商鞅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成功拿到了面試機會。不過他面試了3次,到了第3次才正式入職,但入職歸入職,他並沒有被重用。”
第1次,帝道之術,指理想的帝王治國之道。
第2次,王道之術,指以仁義治天下,跟霸道相對。
第3次,霸道之術,指以武力、刑法、權勢等統治天下。
“商鞅透過跟秦孝公的三次談話中得知,秦孝公有意稱霸天下,故他對於需要花費太長時間才能取得成果的政策並不感興趣。”
“所以他又去找了秦孝公第4次,這一次,商鞅講的就是如何在短期內讓秦國富國強兵。秦孝公聽的很入迷,遂決定變法,但又擔心百姓們不同意,就把大臣們召到一起商議此事。”
“舊貴族自然不同意變法,當時已經有幾個諸侯國變過法了,一旦變法,遭殃的可是他們。聽到有人不同意,商鞅站出來懟了他們一頓,變法才正式開始。”
因為有秦孝公的支援,所以商鞅的變法很成功。
“商鞅的變法讓他得罪了太子駟(si)和他的老師公子虔(qián),後公子虔再次犯法,被處以劓刑。”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繼位,即秦惠文王。
公子虔開始給商鞅找罪名,汙衊商鞅要造反。
於是秦惠文王就下令抓捕商鞅,商鞅想逃,沒逃成功。
“為了能活下去,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選擇發兵,但戰敗而死,死後屍首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並示眾。”
商鞅在變法中提出了“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他認為只要能夠強國,可以不用舊的法度,只要對百姓有利,可以不遵循舊的禮制。
他的變法不避貴族權貴,堅決貫徹犯法都當獲罪的理念。
且法家還有一個共性——明法,就是讓百姓們都知法。
“韓非出身於韓國宗室,他也是一個貴族子弟。在前262年,秦將白起攻下了韓國的五十城,韓王想將上黨給秦國意圖求和,也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上黨之戰,此時的韓國內部政權不穩,統治階級開始有了分裂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