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魏衰齊秦起(第1/2 頁)
“魏國忍不下這口氣,又考慮到中山國的地理位置離趙國很近,就想著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這樣不僅能解恨還能攻佔下新的城池,豈不一舉兩得。”
“講第二部分的時候,咱們已經知道了當時的魏國是最強的,所以趙國自然打不過魏國,危急之下只好請求齊國幫忙。”
魏軍當時率兵的主將是龐涓,齊國這邊派了孫臏當軍師。
“孫臏對龐涓的瞭解還是挺多的,所以他認為如果我們直接率軍攻打魏國的話,龐涓肯定會放棄攻打趙國,然後班師回朝救國。”
“到時候我們再偷偷在魏軍回國的路上埋伏好,必然能大敗魏軍。”
事實證明孫臏說的一點兒沒錯,龐涓確實打算回魏國,遭受埋伏後的魏軍慌亂逃竄,趙國的危機就這樣被解除了。
於麗不知道從哪裡摸出來一根棍子,就拿著棍子指著投影儀上面的字,“圍魏救趙的故事講完了,我們重新回到變法。因為只有商鞅變法是成功了的,所以我們就主要了解一下他的變法內容。”
“商鞅其實進行過兩次變法,第一次變法在前356年,第二次變法在前350年。”
第一次變法:
推行李悝制定的《法經》,增加連坐法,重視輕罪用重刑。
廢舊世卿世祿制,釋出按軍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度。
重農抑商,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重徵商稅。
焚燒儒家的書籍,禁止遊宦之民,不讓士大夫等權貴周遊列國。
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子女成年就要跟父母分家。
第二次變法:
廢井田制,鼓勵農民墾荒, 廢土地國有制,改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
推行縣制,廢除分封制。
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統一度量衡。
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要求百姓們登記人口戶籍,並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禁父子、兄弟居住在一起。一戶之中如果有兩個以上兒子到了立戶年齡卻不分居的,就要加倍徵收戶口稅。
“關於這些變法內容,大家看一遍大致也能瞭解。這個遊宦之民的意思就是商鞅禁止本地的人才跑到別國去求職。”
“個體小家庭制度對於徵兵的好處很大。因為後面徵兵按戶來的,相比於一個大家族出一個兵而言,這種小家庭多了,徵兵人數就會變多。對秦國軍事戰力方面有很大的影響,畢竟人多就是力量嘛。”
商鞅重視耕種以及士卒人數。
為了讓更多的人去種地,他頒佈了很多獎勵,比如自己開荒的土地歸自己所有,產量高的可以免除徭役,還可以減免賦稅。
甚至還禁止商人出售糧食,也就是說你一旦選擇了務農,如果不種地的話,你就餓死吧。
同時考慮到百姓可能會擔心糧食產量都不夠交賦稅的,還改了按人口納稅的方式,選擇按產量納稅。
他還擔心農民種地不認真,就杜絕農民可能會有的娛樂方式,像士大夫遊說的時候聽故事啊,自己看書啊,沉迷於酒肉之類的,這些他都不允許出現。
所以才會有上面的政策,不讓士大夫等權貴遊說,焚燒儒家書籍等。
至於酒肉,他提高了酒肉的價格,又擔心百姓從商,就喪心病狂地把酒肉的賦稅上漲了10倍,也就是說商人賣東西幾乎沒有什麼利潤。
不僅沒利潤,經商失敗還要被定罪,完全沒活路,這就逼得人們不得不選擇安安分分的種地。
至於士卒方面,之前說過的魏武卒是當時最強的精兵。
而商鞅又參考了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所以對吳起治軍方面的策略進行了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