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莫以無暇為藉口,有心處處皆學問(第1/6 頁)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這句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的古語,短短几字,卻蘊含著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的深刻道理,精準地擊中了當下人們在學習道路上普遍存在的癥結。它猶如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那些以 “沒有時間學習” 為藉口而停滯不前之人的真實面目。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人們總是習慣於抱怨生活的忙碌,聲稱自己被工作的重擔、家庭的瑣事等各種事務緊緊纏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知識、提升自我。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時,就會驚覺那些常常將 “沒時間學習” 掛在嘴邊的人,即便擁有了大量的空閒時間,也往往不會主動投身到學習之中,而是將這些寶貴的時間肆意浪費在無意義的娛樂消遣上。這一現象恰好有力地印證了古人的這句名言 —— 學習與否,關鍵並不在於時間是否充裕,而在於是否擁有一顆真正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心。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一個被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殘酷真相:時間並非是決定學習能否進行的核心因素,真正橫亙在我們與學習之間的巨大阻礙,是深藏於內心的惰性以及對學習的漠視態度。當一個人從心底裡認定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時,這種消極的觀念便會在潛意識裡生根發芽,進而驅使他不斷地為自己的不學習行為尋找各種各樣看似合理的藉口。長此以往,這種錯誤的觀念會逐漸根深蒂固,最終形成一種難以打破的思維定式。在這種思維定式的束縛下,即便擁有了空閒時間,他也會下意識地逃避學習,無法主動地拿起書本,去探索那廣袤無垠的知識海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對學習的漠視和逃避心理,往往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對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意味著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面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而很多人出於對失敗的恐懼,寧願選擇待在熟悉的舒適區內,享受著暫時的安逸,也不願意去嘗試新的事物。這種心態不僅限制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讓他們在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時,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動作,它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和高度自覺的意識。真正的學習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求知慾和堅定不移的自律精神。一個擁有強烈求知慾的人,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渴望不斷地探索和了解新的知識和資訊。他們不會滿足於現狀,而是會主動地去尋找學習的機會,不斷地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極限。而自律精神則是保證學習能夠持續進行的關鍵因素。它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外界的各種干擾和誘惑,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保持專注和堅持,不輕易被困難和挫折打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人雖然工作繁忙,生活節奏緊張,但他們依然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如上下班的路上、午休時間等,來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他們透過聽有聲書、看線上課程等方式,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而有些人則截然相反,他們即便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也寧願選擇無所事事地消磨時光,或者沉浸在各種娛樂活動中無法自拔。他們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但卻從未真正思考過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如何將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回顧歷史的長河,無數仁人志士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和普適性。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在看似毫無時間和條件學習的困境中,憑藉著對知識的熾熱熱愛和執著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西漢時期的匡衡,家境貧寒到了極點,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更不用說有時間和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