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黃巾起義(第1/4 頁)
(公元 166 年 - 公元 184 年)
宦官是指在宮廷中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為帝王及其家族服務的內廷官員。在東漢黨錮之禍中,宦官勢力膨脹,他們干預朝政、貪汙受賄、陷害忠良,是導致黨錮之禍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段歷史有兩次黨錮之禍,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於公元 166 年,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於公元 176 年。
東漢末年,一場名為黨錮之禍的政治災難,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衝擊著東漢王朝的根基,其影響之深遠,令人扼腕嘆息。
公元 166 年,第一次黨錮之禍的陰雲悄然籠罩。當時的東漢王朝,宦官勢力日益猖獗,他們在宮廷中翻雲覆雨,憑藉皇帝的寵信,肆意妄為。而士大夫階層中的正義之士,如李膺、陳蕃等,對這一亂象痛心疾首,立志要撥亂反正。
李膺是東漢時期的名臣,他曾歷任青州刺史、漁陽太守、蜀郡太守等官職。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對不法行為堅決打擊,在當時聲名遠揚。這位剛直不阿的名臣,在朝為官時,始終秉持著公正與正義。其身姿挺拔,猶如一棵傲雪凌霜的青松,在渾濁的官場中獨樹一幟。
一日,李膺府上。“大人,那宦官張成之子仗勢殺人,如今該如何處置?”手下焦急地問道。
李膺怒拍桌案:“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便有大赦將至,也絕不能姑息此等惡徒!”
於是,李膺毅然將張成之子依法處死。這一果敢之舉,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卻也觸怒了宦官集團。
張讓、趙忠等宦官聚在一起,面色陰沉。
“這李膺簡直不把我們放在眼裡,定要給他點顏色瞧瞧!”
他們精心編織罪名,向漢桓帝誣告李膺等士大夫結黨營私,誹謗朝廷。漢桓帝本就對士大夫懷有猜忌之心,聞此讒言,頓時龍顏大怒,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餘名士大夫。
獄中,李膺受盡酷刑,卻依舊神色堅定。
“吾等一心為國,何罪之有?”
公元 168 年,漢桓帝無子駕崩後,竇妙與其父竇武擁立劉宏為帝,即漢靈帝。竇妙被尊為太后,得以臨朝聽政。
竇武是當時的外戚,陳蕃是名臣,他們都對宦官專權的局面極為不滿。於是,竇武與陳蕃密謀剷除宦官勢力,以整頓朝綱。然而,他們的計劃不幸洩露。宦官集團搶先採取行動,調動軍隊進行鎮壓。最終,竇武在與宦官的鬥爭中兵敗自殺,陳蕃也慘遭殺害。
這一事件使得宦官勢力更加囂張跋扈,東漢王朝的政治癒發黑暗腐敗,加速了東漢王朝的衰落和社會危機的爆發。漢靈帝即位。這位年少的皇帝,尚無法掌控複雜的朝政局勢,權力依舊被宦官牢牢把控。
“這朝堂烏煙瘴氣,若不剷除宦官,國將不國!”竇武對陳蕃說道。
陳蕃,這位年高德劭的大臣,捋著鬍鬚,點頭應道:“吾願與將軍共舉義旗,拯救漢室!”
然而,他們的計劃卻不幸洩露。
曹節、王甫等宦官搶先發動,假傳聖旨,調動軍隊鎮壓。竇武在與宦官的戰鬥中,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自殺。陳蕃也被殘忍殺害,其府中一片血雨腥風。
公元 176 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接踵而至。宦官們為了斬草除根,對士大夫展開了更為瘋狂的報復。
侯覽作為宦官,指使手下誣陷張儉謀反。漢靈帝昏庸無能,不加詳查便下令大肆搜捕黨人。這導致更多計程車大夫被無辜逮捕、殺害或禁錮,張儉,一位備受敬仰的名士,因得罪宦官侯覽,被迫踏上流亡之路。
“張儉在此,望諸君相助!”張儉一路逃亡,聲音中充滿了無奈與悲憤。
侯覽卻誣陷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謀反,漢靈帝不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