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到長城非好漢(第1/4 頁)
2011年的暑假期間,我帶著一個家族的孩子,侄女,外甥女,外甥一行六人,前往長城博物館參觀考察。因為他們年齡最小的才三歲,大17歲,雖然不能爬上長城,但是要對長城有印象。
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毛爺爺在《清平樂·六盤山》中的一句詞,表達了紅軍戰士們堅定的革命決心和勇往直前的意志。這句詞背後的深層含義和歷史背景,不僅僅是對長城的描繪,更是一種精神的體現。
這句詞創作於1935年,是毛爺爺在長征途中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此時紅軍正處於艱難困苦之中,但戰士們的決心並未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了勝利的信念。
在這首詞中,長城不僅是一道物理防線,更是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象徵。所謂的“好漢”,在這裡指的是那些不畏艱難險阻、勇於戰鬥的紅軍戰士。
這句詞體現了紅軍戰士們在面對困難時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無論是在長征途中還是革命道路上,紅軍戰士們都展現出了勇往直前的鋼鐵意志。
詞中流露出的是對革命理想的無限追求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毛爺爺透過這句詞,向所有紅軍戰士表達了敬意和讚美,將他們譽為真正的好漢。《清平樂》這一詞牌在毛爺爺的筆下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其豪邁的氣勢與詞意相得益彰。詞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也有對革命情感的抒發,情景交融。這句詞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激勵了無數人為理想和信仰奮鬥。作為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句詞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寶貴財富。
在當今時代,這句詞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鼓勵人們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它也是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種體現,鼓舞人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總的來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僅僅是一句詞,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表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鬥爭,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這種精神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激勵著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我第一次來八達嶺長城,是2006年勞動節期間和孩子一起來的,這次雖然沒有爬上去,從另一個層面對八達嶺長城有的新的理解,對長城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2009年,我剛來北京時,結識了吉林在京的劉東明老師,他說他徒步走長城沿線,歷時三個多月,我由衷的感到欽佩,做難事,必有所得。
我們看看劉東明老師的那段經歷:
1997年元旦,隨著香港迴歸祖國的腳步日益臨近,各地迎接香港迴歸祖國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那天,我和李傑、王剛三人決定,為迎接香港迴歸祖國,我們將徒步走完萬里長城,以此來慶祝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把此次活動命名為“龍脊上的足音”。
第2天,我們就開始分頭行動,去圖書館查資料和準備相關事宜,10天后我們拿出了一個方案,然後向一些政府機關,新聞媒體推廣我們的想法,出乎我們預料的是,竟然遭到一連串質疑和打擊,這讓我們很失望,我們回去後商量一下後決定,不能放棄,於是又開始投入這個活動中來。
2個月後,事情仍然沒有頭緒,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支援我們,於是我們再去找報社,一位姓畢的先生對我們這個活動表示支援,並且說了這樣一句話:只要事情是對的,就一定要堅持到底,記住你們已經開始徒步長城了。他把我們介紹給了吉林市青聯。
事情有了轉機,青聯負責人張先生給予了我們大力的支援和幫助,首先他幫我們聯絡了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的負責人郭明華先生,為我們從香港的港島、新界、九龍三地取土,我們要把香港的土壤撒在長城上,象徵國土迴歸。
香港的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