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東南、西南部署(第1/2 頁)
按照諸葛亮等人的設想。
東瀛不過小國耳,此乃疥廯之患。
平心而論整個東瀛四島加起來都沒有一個東南大。
根本不必放在心上。
當前的重心仍是天竺,這才是大虞的大敵。
但龍不祥對此卻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執拗。
他不顧眾臣苦苦相勸,一意孤行,堅持要把重心放在東南。
甚至說到了要御駕親征這樣的地步。
諸葛亮眼見龍不祥固執己見,情知不可再勸。
只得道:“若陛下定要用兵,可差孫策、周瑜二將盡起秋水河之兵東進,足可匹敵東瀛。”
“只是…東南目前尚且屬於陸少名的領地,前者陛下已答應他不渡秋水河,今若貿然起兵,只怕於禮不合。”
龍不祥滿不在乎道:“事急矣,怎可拘泥於小節,陸少名若是連這也想不通,那就讓他想不通好了。”
龍不祥嘴上雖然這麼說,但實際上透過系統已然探知到了陸少名的心意。
前者陸少名已有投降之意,只是雙方在商討細節之時恰好遇到倭寇入侵。
因此一時便擱置了。
而在無名海灘一戰時,系統竟然把陸少名所斬殺的倭寇盡數算在了龍不祥頭上,從而開啟了新的任務-誅殺倭寇。
這說明在陸少名心中其實已然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大虞人。
所謂東南自然也算是徹底屬於大虞的國土了。
陸少名殺倭寇,而趙雲連滅四國。
讓龍不祥再次抽選了三員大將。
徐庶、黃忠、戚繼光。
按理來說龍不祥此時還並未觸發明朝的人才庫。
但只因誅殺倭寇從而單獨觸發了這位抗倭名將。
這時只聽荀彧道:“然則西南方又如何定奪。”
龍不祥沉思片刻道:“讓子龍嚴加防備,若天竺不動,則在滅倭之前我亦不動,但若敵有任何異動,則我立刻反擊,絕不容情。”
荀彧道:“可遣使前往天竺,於他們所提之四項提議稍加修改、反覆探討,以為拖延之計。”
龍不祥道:“此計可行。”
至此東南、西南兩處方針皆定。
執司太監眼巴巴看著殿中的討論終於告一段落。
忙趁機讓人端膳食而入,笑道:
“陛下,眾位大人都辛苦了,先用些膳食吧,皇后娘娘擔心您的身體,這可是她特意叮囑的呢。”
……
然而東擊倭寇的旨意還沒有傳出帝都,便見陸少名之子陸西城匆匆趕來求援。
龍不祥溫言安慰,但也更加堅定了滅倭的決心。
其後秋水河畔兵分兩路。
孫策引陸軍急速趕往海角城,以解陸少名之危。
周瑜則乘數千戰船出秋水河,以入東海。
再讓陸西城往令東南水軍,盡歸周瑜指揮。
其後關羽再引一軍,佈於秋水河畔,引為後援。
關羽其時鎮守荊州七年,早已精通水戰。
否則當年水淹七軍之時,怎能乘舟而下。
其餘諸將則各守領地。
新來三將則令戚繼光引軍三萬往東南為援。
徐庶前往西南與趙雲會合。
以趙雲和段慕雲的武力,再加上徐庶的謀略,西南可安矣。
這樣的安排本來極佳,豈料卻惹怒了黃忠。
彼時的黃忠不過三十六、七歲,無論是戰力還是韜略皆是巔峰之時。
且初來乍到,正是戰意澎湃,急欲立功之時。
怎能忍受安居帝都之內?
哪知急不可耐的黃忠一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