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欠餉(第1/2 頁)
遼東屯糧自給率持續下降,朝廷只能以“民運”“開中”等方式向遼東輸入糧食。
然而關內至遼東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運送糧食損耗較大,且民運之地的糧食產量有限,遼東糧餉缺口只增不減。
於是隆慶年間,遼東督撫梁夢龍等地方官員以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的方式增加了糧食收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田少米貴、軍民逃亡等問題。
萬曆初期,巡撫張學顏、總兵李成梁等遼東軍政要員陸續嶄露頭角,糧餉不濟、士馬不足、將懦兵弱等弊政也都有逐漸得以改善。
萬曆二十年之前,遼東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大大減少了對外地運糧的需求。
只是遼東雖然有所恢復,但發展能力依舊有限。
遼東甜水站至鴨綠江一帶山谷地曠土沃,為避役軍民聚集之所,農業生產規模得以迅速擴大。
然而,山海關以東至錦義一帶“逼近虜穴”,田畝荒蕪。
即便無種,僅有半數土地可供開墾,餘者“崗嶺包薄”不宜耕作,且旱澇災害頻發。
遼陽以北的蒲河、開原、鐵嶺一帶,軍事衝突不斷,軍民皆不敢種。
遼東僅金、復、海、蓋四衛之地,利用無遺。
面對境內大量熟田被拋荒的境況,遼東都司一方面加大對現有兵卒的盤剝,一方面依靠中央補給恢復生產能力。
即便如此,遼東河西一帶災害頻發,本地糧餉短缺,邊軍飢困等現象仍比較突出。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未有突發事件,遼東依靠朝廷賑濟資源僅能支撐各項事務的基本運轉。
然而隨著萬曆二十年,壬辰戰爭的爆發,遼東地區與朝鮮物資交換規模急劇增長,邊境自由交易向官營市場轉化。
這一情況加劇了遼東政治的黑暗與官僚腐敗的加深。
萬曆後期,由於武官豪族兼併土地、繁重的賦稅與差役、頻發的自然災害等因素使遼東軍民生活境況進一步惡化。
遼東自然災害頻發,撫賞、邊備費用日增,糧料物資短缺,使軍民常生活在破產邊緣,逃民逃軍與日俱增。
而此時女真貴族不斷吸納逃亡的漢族人口,並與蒙古等部結為聯盟,滿族共同體逐漸形成並趁勢壯大。
女真在對朝鮮貿易中主動權日益提升,遼東地區大明與朝鮮貿易也逐步被女真掌控。
這就為女真人滲透大明官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同時由於大明朝廷經濟持續惡化,導致遼東士兵的軍餉無法及時發放。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九月,兵科給事中趙興邦上奏:九邊糧餉缺口巨大,薊密、永昌缺八十萬;遼東缺四十萬;狹西三邊缺七十七萬;宣大、山西缺九十一萬。
同年十月,宣府巡撫汪道亨上奏稱:該地缺糧已達四五月之久,導致軍士們被迫賣弓箭衣服或質押妻兒以維持生計,募兵大量逃散。同時,奸人勾引逃亡到建虜所在地,加上地震連旬、訛言繁興,土著之民欲移家關內,還有人密謀悖逆,形勢危急。又有薊鎮傳報夷婦滿旦因挾賞未遂糾合諸虜謀犯薊門。
同月,萬曆皇帝決定從以故孝定皇太后積儲中拿出三十萬兩銀,令戶部和兵部商議借八十萬兩,迅速送往宣鎮,以體現皇帝的憫恤。並要求閣臣將解決軍餉問題的經久長遠之計傳達給兩部商議執行,不得藉口請撥軍餉誤邊事。
由此可見,對於邊地缺餉導致的投敵問題其實存在以久。
而大明君臣對此也並非一無所知。
撫順之戰後,撫臣李維翰和督臣汪可受都是在第一時間,請求撥發軍餉。
其奏報中稱:狡猾的敵虜設計攻陷邊城,要求地方官相機處置防剿事宜,緊急給發軍餉,對於調發應援之事讓兵部商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