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建造小木屋1(第1/2 頁)
用防潮保溫棉鋪在木頭的平面上,再將修整好的第二層木頭扣在上面。
接著用木樁夯實,然後拿麻花鑽鑽通兩根木頭,用長螺絲釘釘進去固定。
核對好每一根原木樁的長寬高,用油鋸將兩面修平,剩下的原木依次固定在一旁。
譚翊也有腳手架,只需要幾個人合作搭設起來就好,沒什麼難度。
這樣一層層加高後的高度也不會特別吃力,為了木屋的整體結構更加堅固,喬自立提出四面牆按照順序依次擺上木頭。
前後兩根鋪設好,接著是左右兩側的原木柱,每根木頭之間的連線處,他們都會多固定幾根粗長的螺絲釘。
有電鑽的支援,這點兒工作還算簡單,假如換成全手工的話就要耗費更多體力和精力。
小木屋的建造速度比他們預計得還要快。
只消一個星期,四面牆也就完善的差不多了,三米五的高度。
房梁就要用比兩邊更加粗壯的原木,可這樣大的木頭憑他們幾個人根本搬不動,於是大家嘗試著用吊機安裝,一通琢磨後,也能顫顫巍巍吊起木頭了。
雖然大家經驗欠缺,但還好最後的結果是不錯的。
小木屋的原木大梁安裝好後,大梁表面鋪好防潮墊,接著貼上木板做隔斷。
小木屋兩邊的位置再搭上兩根幾百斤重的大梁,這是用來做門廊。
有了門廊,颳風下雨或者大暴雪的時候,不至於連屋門都推不開。
門廊大梁要前後長出小木屋整體兩米,接著在門廊的大梁上鋸出凹槽。
再用一根根原木搭上去作為門廊的框架,大門口的兩邊也要挖出兩個深坑,裡面灌上水泥沙石料,用來做兩根門柱的支撐。
門廊的底座也要做好防水,覆蓋一層彩鋼瓦,同樣立起一根粗壯的木板,搭在小木屋下面凸出的木樁上,用來做門廊的底部。
每一處的防水都得仔細做好,再蓋上一層彩鋼瓦,這樣門廊的框架也就釘好了。
接著用一層加厚的原木板鋪設密封,每一處都要保證嚴絲合縫,所以一些靠近木屋主體的位置都需要精確的切割。
確保每處木板都沒有一絲縫隙,為此他們幾人切割廢了不少木頭,最後廢料都當成了柴火丟進鐵桶裡取暖了。
木板的兩側開出榫槽,另外的圓木上切割出榫頭,這樣圓木就能穩穩的透過榫卯結構卡到門廊的甲板上。
安裝好門廊的圍欄,以防萬一他們再次釘了好多個螺絲釘。
下半部分搭建好後,最後獨獨只留空空的屋頂,為了下大雪時屋頂不積雪,自然是設計成三角形的尖屋頂。
他們再用切割好的木條在木板隔斷上拼出窗戶的框架,接著用長螺絲釘固定好。
之後就可以使用曲線鋸切割出天窗,安裝好玻璃,未來的屋內光線更加明亮。
然後就可以安裝椽子,按照量好的距離嚴格依次搭建上去。
搭完一側接著就搭另一邊,另一邊的椽子在底部鋸出90度的凹槽,這樣卡在另一邊的木牆上,繼續使用電鑽釘上幾根粗長的螺絲釘。
這樣撐起來的高度就是屋頂下的閣樓,並且特別的穩固。
每一根原木柱在譚翊移到空間裡之前,周邊四角都用角磨機打磨的圓潤光滑。
重新切割過的位置,他們也再次打磨了一遍。
接著用長直型的木板在小木屋的屋頂拼好角度,多餘凸出來的木頭一一切割掉,最後的形狀就十分漂亮了。
正好可以留下一個空間不小的閣樓,譚翊暫時只打算做成儲物間,畢竟樓下臥室更方便。
為了更加容易地鋪設瓦片,他們在兩面屋頂的椽子上用木板釘出格子網狀的結構,中間的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