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萬小時定律(第1/2 頁)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那就是,只要我們堅持花時間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精通它。
這個定律源自於一名丹麥心理學家,他發現任何技能或者專案,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專注練習,都可以從平凡到卓越。
1萬小時定律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無論是音樂家、運動員、作家、畫家,還是那些日復一日做著相同工作的普通人。只要他們能夠持續不斷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技能,最終都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這個定律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也就是要不斷尋找機會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1萬小時定律並不是說只要我們練習了1萬個小時就一定能夠成功,而是說透過不斷的積累經驗,我們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認知水平,從而獲得更好的成果。
同樣的,如果你既擅長某件事情,又捨得花時間去做它,那麼你一定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
如果你想要在職場或者生活中獲得成功,那麼就從現在開始,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刻意練習吧,相信只要你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1993年,邁阿密大學的Anders教授,在柏林一所頂級的音樂學院做了一項調查。他將學生分成三組:普通學生,優秀學生,卓越的學生。
所有的學生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從開始練琴到現在,你一共練習過多少個小時?所有的學生差不多都是從5歲左右開始練琴,在開始的幾年裡,每個人練習的時間幾乎都是一樣——大約每週2~3個小時。
但到了8歲左右,差別開始顯現出來。一些學生的練習時間開始多於其他學生:9歲的時候每週6小時,12歲的時候每週8小時,14歲的時候每週16小時,20歲的時候每週超過30個小時。
到20歲的時候,那些有潛力成為世界級演奏家的學生已經練習了1萬小時;“一般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是8千小時;那些達不到專業水準,將來只能寄希望於成為音樂教師的學生,練習時間只有4千小時。
埃裡克森驚訝地發現,在卓越者中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如果練習的時間不夠,任何人也不可能成為音樂演奏方面的成功者。他將這個發現寫成論文發表,題目叫《有目的的訓練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一個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1萬小時相當於每天練習3小時,總共持續10年左右的時間,即使是我們眼中的“天才”,也無法跨越這一過程。
優越的智商和與生俱來的天賦,並非決定一個人成為行業精英的關鍵,那些最終攀援到頂峰的人,不管面對的是何種枯燥、艱難,和令人厭倦的練習,他們都會付出遠超常人的代價,以抵達他們心中的彼岸,並永遠覺得不夠滿足。
莫扎特在真正成為職業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並不出色。他在童年時期的多數作品,比如七首鋼琴與管絃樂協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特別是他父親的幫助下完成的,並在此後不斷被修改。
完全出自莫扎特本人之手,作品一氣呵成,幾乎沒有修改,並被奉為他的第一部經典作品的,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是莫扎特21歲時創作的,那時他已經練習作曲整整10年了。
莫扎特到了20歲後,以驚人的速度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一部又一部傳世傑作。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勤奮之上,他14歲就鑽研過《算術的藝術》、《計算藝術與代數》。
這種經歷,培養了他對數理邏輯的形象思維,並以此為基礎,對其它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