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王府井大街(2)(第1/3 頁)
王府井大街是中國美食小吃街的頂流,而王府井大街的小吃街又分為二個區,一區和二區,也就是懷舊區和新舊結合區,兩大主體從而深度展開,懷舊區的古樸和新舊結合區的悠閒,讓人感受到在這裡歷史的融合是那樣的自然。就因為新舊的交融才有了現在這些店鋪的特殊結構的多種多樣,每家店鋪不僅有廚房,而且還多了古典而漂亮的小餐廳,裝飾得頗有些思古之幽情。
在這裡遊客們不必像在入口處吃得那麼草率和匆忙,而可以悠哉悠哉,感受一下現代化高科技的北京城下驚鴻一瞥的震撼,讓人於此間感受那份古樸的氣氛和留戀。也有人不分一二區,因為一區就是二區的深度拓展。而一區麼就是比二區更強調些懷舊氣氛和詩意的營造,在符號表徵上更加凸顯了小吃街歷史消費的實質。所以一區幾乎所有的鋪面都有富有詩意的店名,如大自然、蝠廳、蜀雲、問舍等。而小吃街內無論是入口地段、二區呢相對於格調複雜些,還有其他零星店鋪和攤位,或是以一種小吃的名稱命名,並沒有自己的店名,相對比較籠統。
一區的店名營造出來的是懷舊和歷史,不僅僅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一個溫和、幻化的歷史面具,這個漂亮面具上正寫著這樣幾個字:“我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我”。
除了吃的,小吃街內與一區相對的民俗文化村,也擺滿了一個個向街中心敞開的攤位,堆積陳列了繁多的象徵中國歷史和民俗的小玩意,從印章、旗袍、書畫、仿造的兵馬俑,到京劇臉譜、指南針模型、印著“為人民服務”的軍用書包,都搶奪著說話和表現著自己那份權利。彷彿幾千年沉甸甸的歷史都凝固,微縮在這些奇觀影象裡。正如法國大思想家居伊·德波說的:“曾經直接地存在著的所有一切,現在都變成了純粹的表證。” 小吃街也有自己的廣告,那就是傳統。有以食物和地域聯名,有以姓氏與食物聯名。
除了小吃街入口左側的幾家簡易攤位上沒有招牌,只是直接把小吃名稱寫在招牌上,如泥人張、天橋糖葫蘆、全聚德等,大多店都把幌子高高豎起,整齊排開,頗具古風。幌子有紅、黃、藍等色,但是形制都很相似。
小吃街還樹了一塊很大的現代廣告牌,上面畫著老北京王府井小吃街的原始景象,配有說明文字。廣告牌正對小吃街的入口處不遠,像一塊照壁,為穿流的人群進入懷舊的歷史氛圍和狀態作了一個圖示和指示牌。除了廣告,散佈在小吃街路旁、拐角處有不少小裝飾物和點綴,真人般大小的兵馬俑、仿古的木雕、牆角隨處可見的清瘦短竹、蒼老的王府古井……它們穿插在奔騰熱鬧的小吃街空白處,把最後的一點空間也塗上了歷史的幻覺。懷舊的、市民化的。
自17世紀開始,人類進入了現代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風格開始逐漸形成,它們表現著不同地域的文化性格,成為地方的一道人文景觀。
全國各地區甚至國外的特色食物互通有無、雜糅呈現。這就打破了各色小吃作為地域特色食物的不可融通性,具有德勒茲和瓜塔裡所說的“打破疆界”,構成多點交叉的跨國球莖,具有落地生根、徑行發展的精神。還有富有特色的吆喝聲,是小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小吃的必殺技。
在某種程度上,它屬於傳統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的不同造就了極具個性的吆喝特徵。王府井小吃街不乏招牌性的吆喝聲,這種吆喝聲在聽覺上構成了它可視性的一部分,強化了它形象上的歷史性。
一區入口處一個全副武裝打扮成“店小二”的男子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會間歇性地喊出京味十足的吆喝,悠揚、富於音樂感,極具可聽性,大概發音如下:吃(拉長音,婉轉,輕音)-啊-爆-(肚)-羊肉湯-啊!賣臭豆腐的這樣吆喝:“吃(短,重音)-啊-臭豆腐!臭豆腐!”但是小吃街絕大多數的吆喝聲都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