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十八章 茶產業佈局(二)(第1/3 頁)
就著三亞話題,一路聊到華夏的經濟發展,再到羊毛出在誰身上的商業思維,廖軍連說“精闢、長見識。”
禹天很不好意思,又不好說‘那天我喝高了,瞎咧咧的;’
“軍哥最近忙什麼?”禹天隨意地問道;
不待廖軍張口,周宇禿嚕禿嚕地把軍哥的情況都給交代了,廖軍對著他直翻白眼;
“軍哥,喝茶,甭嘞他;華夏改革開放,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放下包袱,搞活經濟,把自己弄富裕嘍。
您應該清楚,現在市面上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了,有的商品滯銷,有的商品供不應求,這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必然現象,這種混亂時間不會太長;
亂中有商機,軍哥你手上有資金,可乾的事情太多了。”
廖軍聽得直點頭,認真地說:“搗鼓批文的事情幹不長久,對家裡也不好,這算是挖社會主義牆角,搞投機倒把,國家真要認真起來,誰也好不了;
市面上很多物質緊張,我也想過辦廠生產,可我一沒技術,又不懂生產和管理。”
看廖軍的樣子不像是做作,禹天動了心思,廖軍給他的印象不錯,不死板,有底線,想做事,那倒是可以幫幫。
做啥好呢?
目光停在桌面的茶葉桶上,心裡一動。
茶葉源於華夏,從華夏走向了世界,和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
歷史上,茶葉一直是華夏對外貿易的最重要物資之一,著名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從華夏運出的主要物資就包括茶葉;
清朝中後期,和西方貿易額的50%來自茶葉;
後來,華夏茶種、種植和製茶技術逐漸被西方獲取,並在南亞、東南亞、非洲種植成功,而這個時期,華夏茶葉的種植和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一度茶產量不足世界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建國後,華夏奮起直追,直到二十一世紀,才從印度手中奪回了產量第一、出口第一的位置,好像年出口量穩定在30萬噸左右;
但華夏茶產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是產茶大國,並不是產茶強國。
他回憶了一下,大概存在幾點問題:
茶葉企業眾多,沒有千億級的大品牌,茶葉品牌價值影響力不足;
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規範的管理制度(有也執行得不好),質量、信譽不足,品牌的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存在茶葉單產低、勞動效率低、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低、集中程度低等問題;
這兩年,他也關注過國內茶葉的產銷情況,89年的時候,華夏茶葉年產量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茶葉出口總量超過了斯里蘭卡,居世界第二位,銷售額大概是3億美元。
茶山、茶廠主要歸屬國營、大集體單位,還沒有向市場化轉制,國外資本沒進來,民間資本限於實力,發展緩慢,此時正是介入的最好時機。
心念電轉,禹天說道:“軍哥,你看茶葉行業怎麼樣?”
禹天把國內的產銷狀況、未來發展的判斷,簡要做個闡述,看廖軍有興趣,又說:“這個產業足夠大,發展潛力更大,未來國內國外市場怎麼也得上千億的規模,小打小鬧沒有意義,要做就做大的,軍哥,你要有意,咱們合作,你自己的錢不用動,初期我投資2億,五年,不,三年,三年之內保證投入不低於5個億,你出人出力,佔20%的股份,再給你留10%的股份做好漢股;
我跟你籤個對賭協議,國內這些產茶區,你挑一個,嗯,以福建地區為例,武夷山產紅茶和大紅袍(大紅袍是半發酵茶,屬於烏龍茶),是國內紅茶和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