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剖析〈燕歌行並序〉:高適的邊塞悲歌與家國憂思》(第1/2 頁)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賞析:
一、原文釋義:
開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隨御史大夫張公出徵邊塞歸來,創作了一首《燕歌行》給我看,我有感於征戰戍邊的種種事宜,於是寫下這首和詩。
唐朝的東北邊境戰火紛飛、硝煙瀰漫,漢家將士毅然辭別溫暖的家鄉,奔赴前線去剿滅兇殘的敵人。男子漢原本就看重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奮勇殺敵,天子也格外恩賜豐厚的獎賞和恩寵。敲鑼打鼓,大軍出征榆關,旌旗飄揚,蜿蜒行進在碣石山之間。校尉緊急傳送的羽書飛奔於浩瀚的沙漠,單于燃起的打獵烽火照亮了狼山。山川荒涼,一直延伸至遙遠的邊疆,胡人的騎兵肆意侵犯,如同狂風驟雨般兇猛。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生死參半,而將領們卻在營帳中縱情歌舞、享受安樂。深秋的大漠,邊塞的野草枯黃衰敗,孤城在落日的餘暉下顯得格外孤寂,士兵們越來越稀少。將士們身受皇恩,常常輕敵冒進,儘管拼盡全力守衛關山,卻仍未能解除敵軍的重重包圍。戰士們身披鐵甲,長期戍守邊疆,辛勤勞苦,家中的妻子淚如雨下,在離別後悲痛哭泣。少婦在城南傷心欲絕,肝腸寸斷,征夫在薊北遙望家鄉,徒然回首。邊疆動盪不安,難以安然度過,遙遠的邊地蒼茫遼闊,一無所有。白天戰場上殺氣騰騰,戰雲密佈,夜晚軍營中傳來陣陣悲涼的刁斗聲。戰士們相互看著白刃相接,鮮血四濺,為了堅守氣節捐軀報國,哪裡還顧得上論功行賞。您難道沒有看到沙場上征戰的艱苦慘狀,至今人們仍然懷念那善於用兵、愛護士卒的李將軍。
二、詩篇背景:
此詩創作於開元二十六年,當時唐朝邊境戰事頻繁,詩人透過生動描繪邊塞戰爭的殘酷場景和戰士們的悲慘遭遇,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軍事狀況。
三、賞析分享:
1. 邊塞風光的描繪:“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詩人以雄渾壯闊、蒼涼悲壯的筆觸,栩栩如生地展現了軍隊出征時的威武氣勢和邊塞地區的荒蕪淒涼景象,營造出一種雄渾而又悲壯、肅穆而又壓抑的氛圍,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戰爭的緊張與殘酷。
2. 對比手法的運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一鮮明對比猶如一把鋒利的劍,深深刺痛了讀者的心。戰士們在前線捨生忘死、浴血拼殺,生死只在一線之間;而將領們卻在營帳中紙醉金迷、歌舞昇平,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揭示了軍中的嚴重不平等和尖銳矛盾,更增強了詩歌對當時社會黑暗面的批判力度,令人義憤填膺。
3. 人物情感的刻畫:詩中不僅細膩入微地描繪了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和深沉的思鄉之情,如“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