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7(第1/2 頁)
諸葛亮早期無子,諸葛亮的哥哥過繼次子給諸葛亮。按理來說,袁紹身為長子不應該被過繼出去,但是袁紹的父親的第二個兒子袁術是嫡子,所以袁紹就被過繼出去了。
袁術因為袁紹是“婢生子”,大罵袁紹是賤奴。
兄弟二人關係非常不好,指望他們同心協力討伐董卓是不可能的。】
【《蒿里行》大篇幅都在描述各路諸侯聯合討董的事情,只有一句提到了袁術稱帝,一不留神就會誤以為成詩的時間在公元190年左右,曹操還沒有屠城之時。
其實曹操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屠了兩三次城。】
曹操:“……”被天幕反覆提及,他快不認識屠城這兩個字了。
【有人說曹操屠城是迫不得已,在當時那個年代,糧食短缺,不屠城哪來的人肉做軍糧,士兵們吃什麼,沒有吃的誰跟著你打仗,不屠城會引起士兵譁變。
真的如此嗎?
同處一個時代,劉備為什麼不屠城?劉備為什麼沒有這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劉備沒有屠過城也能當上皇帝啊。
屠城不一定會引起士兵譁變,但會引起瘟疫。
插播一則廣告,下一期影片,我們盤點眾人期待已久的“六大名醫”系列。】
天幕下的眾人心道終於來了,要開始盤點名醫系列了。
扶蘇、朱元璋是最想看這個系列的,一個想要救父,一個想要救子。
丞相曹操:“……”可別說六大名醫系列裡有華佗。
【不得不說,屠城確實對攻城略地有奇效。但是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屠城始終是不得民心的舉動,做了就肯定會招罵,而不是引來一片歌功頌德,理解和支援。
成吉思汗為什麼能夠橫跨亞歐大陸?因為他是屠城達人,鐵蹄之下流血漂櫓。
為了攻下城池,無所不用其極,決堤放水淹城、用火攻城等等殘酷手段,不管城中的百姓死活。
百姓死了就死了,死光了也不心疼。
咳咳,曹操水淹下邳和多次的屠城行為,比起成吉思汗也不遑多讓。
不僅是漢人,成吉思汗對待金人、西夏人等少數民族也是一視同仁——血腥屠殺。
元世祖忽必烈給人分成四等也並不只是針對漢人,最下等的南人不是特指漢人,而是指堅持不肯投降歸順元朝,有骨氣的漢人和少數民族。漢奸是第三等人,指的是在滅亡南宋之前,歸順元朝的漢人和少數民族。】
原本以為宋朝大勢已去,已經喪失了鬥志,琢磨著準備最後一戰的張世傑聽到天幕所言,又重新燃起了鬥志。
他不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當第四等的下等人。
宋朝還有十多萬水軍,還不到最後殊死一搏的時候,靜下心來好好打,不是沒有打敗元軍的希望,還有這麼的軍隊在手,軍民一心,不是沒有反撲的實力。
只是這仗該怎麼打?
他希望天幕盤點能夠指點迷津,幫助他給宋朝續命,或者說是中興。
【繼《蒿里行》之後,曹操又寫出了優秀的詩篇。】
天幕上出現了《觀滄海》全篇。
【這首《觀滄海》入選了課文,我們都背過,就不做詳細的介紹。
可以確定的是,這首詩寫於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回朝時路過碣石山,登山遠瞭時所寫。
當時的曹操一統北方充滿了雄心壯志,有期望一統天下,結束亂世。
如果曹操南下時,孫權和劉備不做抵擋,或者當時天佑曹操,軍中不爆發瘟疫,曹操順利南下收復全國,百姓們也就不會受那麼多年的戰亂之苦。
雖然天下紛爭,三國歸晉,但司馬炎建立的晉朝是篡位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