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漢官威儀(第1/2 頁)
漢官威儀:原指漢朝官吏的服飾制度,後常指漢族的統治制度。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描述了漢朝官員的威嚴和儀態,體現了漢朝的統治秩序和官僚體制。
一、成語含義
“漢官威儀”原指漢朝官吏的服飾制度,後常指漢族的統治制度或華夏正統的皇室禮儀、典章制度。這個成語體現了漢朝時期官員的威嚴和儀態,以及漢朝統治制度的規範和嚴謹。
二、成語出處
“漢官威儀”這一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更 始將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隸校尉,尋拜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十月,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所到部縣,輒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更相舉觴,遣旦夕詣闕。吏民歡喜,爭持牛酒勞饗。光武初不敢當,然亦不能止。至河北,觀眾兵心合,乃敢受之。王郎起者,故廣陽王子劉接也,與卜者王林等相扇動,詐稱成帝庶子子輿,以惑百姓。林等以卜相推接。大姓李育、張參等為之謀主,詐作讖記,言‘劉子輿,成帝正統。舍中宮,登歷數。以舂陵戴侯為皇考。’育等遂立接為天子,都邯鄲,移檄州郡,雲‘赤眉力子都反虜,劉盆子皆當誅。’三輔耆老士大夫皆奔亡恐懼,繫頸迎降,更相輾轉,望風而至。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 這段文字中,“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直接引出了“漢官威儀”這一成語。
三、成語用法
“漢官威儀”在語法上通常作賓語,用於泛指正統的皇家禮制或漢族的統治制度。例如,在陳去病的《論戲劇之有益》中就有“惟茲梨園子弟,猶存漢官威儀”的表述。
四、文化意義
“漢官威儀”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漢朝時期文化、政治、社會風貌的縮影。它反映了漢朝官員的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規範和嚴謹,也體現了漢朝統治的穩定和有序。同時,“漢官威儀”還蘊含著人們對漢朝正統皇室禮儀、典章制度的認同和尊崇。
綜上所述,“漢官威儀”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的成語,它不僅是漢朝時期政治、文化、社會風貌的體現,也是人們對漢族正統皇室禮儀、典章制度的認同和尊崇。
第二節 漢官威儀具體包括哪些方面的規定
“漢官威儀”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成語,它具體包括了漢朝官員在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多個方面的嚴格規定。以下是對這些方面的詳細闡述:
一、服飾制度
冠服制度:漢朝建立了嚴格的冠服制度,以區分官員的身份和等級。冠服即慶典祭祀等正式場合穿的“禮服”,包括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等多種冠式,以及與之配套的衣裳。這些服飾的顏色、圖案、質地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以彰顯官員的尊貴和威嚴。例如,《漢書·輿服志》記載,天子三公九卿在祭祀天地明堂時,需穿戴冕冠衣裳,衣裳顏色為玄上纁下,並繡有日月星辰等十二章圖案。
日常服飾:除了冠服外,漢朝官員的日常服飾也有明確的規定。這些服飾雖不如冠服那般華麗,但同樣需遵循一定的規範和標準。例如,官員的常服通常為長袍或短衣,顏色、質地等也有一定的講究。
二、禮儀制度
朝見禮儀:漢朝官員在朝見皇帝時需遵循嚴格的禮儀規範。這包括進宮的路線、步伐、站立的位置、行禮的方式等。例如,官員在進宮時需穿著朝服,手持笏板,按照規定的路線行進至宮殿前,然後按照官職大小依次站立,向皇帝行禮。
祭祀禮儀:祭祀是古代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漢朝官員在祭祀時需穿著特定的祭服,並遵循嚴格的祭祀禮儀。這些禮儀包括祭品的準備、祭祀儀式的進行、祭文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