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變法策論(第1/2 頁)
這審對了題,蘇辰安下筆的動作也有了方向。
“
幽篁翠影深,靜處遠塵心。
風動詩韻起,韻長意自沉。”
稍微潤色了一些,蘇辰安這才把詩摘抄上去。
這把心頭大患解決完之後,整個人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至於策論就比較難寫,是這種題它比較敏感,如果想要寫的出彩,那肯定是會得罪人。
如果不得罪人的話就只能寫的千篇一律,這才是讓蘇辰安頭痛的地方。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都不用怎麼分析,他都知道這個題目難度較高,因為它要求考生對古今不同時期的變法有廣泛的瞭解和深入的認識。
考生不僅要熟知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還要能夠分析出這些變法在背景、目的、措施、實施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面的異同點。
同時,要探討導致變法成功或失敗的因素,這需要考生具備較強的歷史分析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
從背景方面,比如商鞅變法是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秦國渴望圖強的背景下進行的;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推行的;
所以 在措施上,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實行郡縣制等,措施較為激進但符合秦國當時的實際需求;
王安石變法的青苗法、募役法等旨在解決財政問題和農民負擔,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對於成敗得失,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嚴刑峻法也為秦朝的短命埋下了隱患;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危機,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小小一個府試,說實話,這題出的的確是有些刁鑽。
而蘇辰安把所有的題都答完,這才留到現在解決這一個心腹大患。
之前張夫子也跟他們說過各種各樣的變法典故,但對於他們來說那都是紙上談兵。
蘇辰安好歹也是選修過經濟學,對於這方面也是有些小小的瞭解。
這每一次變法其實都是有利有弊,都是一個取捨的問題。
蘇辰安覺得,所謂富貴險中求,再加上也就是一次府試而已,如果因為主考官和其他人不願意看到這種答案。
那麼他耽擱一年也就耽擱一年,大不了明年從頭再來。
想到這裡,整個心境都發生了變化,既然決定好了,那麼他也準備開始下筆。
這一手經過他這些年來變得非常好看的館閣體,漸漸的白紙黑字浮現於上面。
《論古今變法之異同與成敗得失》
“
古往今來,變法之舉屢見不鮮,或成盛世之基,或為敗亡之因。
察古今變法之異同,究成敗得失之根源,實乃治國理政之要。
昔商鞅變法,於戰國紛爭之際,強秦而霸天下。
其背景乃諸侯爭霸,秦國求強心切。商鞅以嚴法厲行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行郡縣之制。
此等舉措,旨在富國強兵,打破舊制束縛。
其成功之處,在於順應時勢,切中秦國要害。
嚴法之下,民眾懼而從之,國家秩序井然。
農戰得賞,激發民眾積極性,國力大增。
且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使秦國政令暢通,如臂使指。
然其法過嚴,苛政猛於虎,雖能強秦一時,卻為秦之速亡埋下隱患。
至宋,有王安石變法。北宋積貧積弱,財匱民困,社會矛盾尖銳。
安石變法,欲解財政之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