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於心不忍(第1/2 頁)
劉振響對gjb/z64-94的評價相當委婉,其實這標準更像是個空殼,放在書架上佔地方而已。
他建議派出一個專家組前往624所,核實渦噴14發動機的地面測試資料,並根據指南和已有工程經驗來調整操作與評估規範,以促進激變實驗評定技術的發展。
在這樣非正式的小型研討會上,劉振響直接表達了他的看法,畢竟他在航空動力界的地位無人能及。
“我覺得編寫這份指南的人,並不是想簡單地修改舊標準。”
另一位專家隨即提出不同意見,他輕敲手中的檔案說道:“我是最後一個看這份材料的,所以有更多時間仔細研究。”
他指出1994年的標準借鑑了英美體系,採用畸變網等方法,雖然複雜且成本高,但並不完全適合我國現有的航空發動機研發流程。
然而,新指南則完全不同,它使用了更為實用的方法,如綜合考慮進口處的紊流度,以及一種改進後的插板模擬法來評估壓力畸變。
此外,指南還提出了在工程研發階段進行氣動穩定性綜合評估的新方法,顯然是出自有著豐富實踐經驗之手。
“這不是簡單的修補,而是我們自己的全新標準!”該專家堅定地說。
但也有人擔心步子邁得太大,質疑是否應該這麼快就徹底放棄剛剛透過的國家標準。
他們認為,儘管1994年標準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畢竟是正式認可的標準,現在就推翻重立似乎有些操之過急。
支援新標準的一方立即反駁道:
“那些標準原本就是為了填補空白而設。既然我們現在有能力開發出更適合國情的技術方案,為何不借此機會重新制定?”
爭論雙方各執一詞,坐在會議桌首位的丁志恆靜靜地聽著,這樣的分歧在他看來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90年代,華夏的航空工業正處於一場深刻變革之中。
雖然《國軍標gjb/z64-94》中提到的航空發動機總壓畸變評估僅是整個行業中的一個小環節,但其背後卻牽涉到了複雜的利益與路線之爭。
最初,華夏的航空工業完全基於蘇連模式建立。
然而,進入80年代後,我們開始轉向漂亮國學習。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冷戰結束,漂亮國重啟了對華技術封鎖。
因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航空業的發展方向調整為融合法國標準和俄易斯技術。
這一策略至少在軍事領域取得了成功,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華夏特色的技術。
真正的挑戰出現在民用航空領域。由於經濟原因,曾經輝煌一時的蘇連民航工業逐漸衰落,無法提供像西方那樣廣闊的市場。
相比之下,以空中客車為代表的歐洲民航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儘管規模尚不及漂亮國,但前景看好。
考慮到民用航空領域的封鎖相對寬鬆,直到1996年,華夏依然傾向於跟隨漂亮國的步伐發展民航事業。
理論上,國防科工委負責管理國防科技工業,而民用科技則由國家科技委及機械工業部掌管。
但實際上,同一行業內很難同時存在兩套完全不同標準體系的情況發生。這使得國防科工委制定的標準往往也會成為民用航空的標準。
對於剛剛起步、看起來有些許進步的上海飛機制造公司來說,放棄參照漂亮國標準顯然是難以接受的選擇。
與此同時,軍用航空領域也不願意改變已經步入正軌的發展路徑。
這也是為什麼當許寧提出新的指南時,閻偉忠選擇直接上報的原因——作為專案負責人,他既不方便也不適合單獨做出決定。
丁志恆揉了揉因長時間工作而感到疲勞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