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學習之路(第1/3 頁)
相反,若是按照李增之原先所願,繼續追求學習之路,李文忠深知其中的必要性,並未走這條路,而是透過爭取獲得了一項看似與其子心願背道而馳的任務。
實際上,正是這份清晰的認知——即讀書可能會使其兒子在政途中走得更順,使李文忠迅速作出了制止此舉的決定,以免誤入危險境地。
如今,封號為曹國公的李文忠站在朝廷之巔。
在權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後,他意識到持續擴權最終會導致權勢過度集中、甚至走向不利的局面。
特別是當發現兩個兒子均非平凡人物之後,李文忠內心更添了幾絲擔憂,希望兩個兒子能夠實現他們的抱負。
然而,親歷了國家崩潰的他深知現實的複雜性和矛盾,尤其是在追求私利時與家族利益可能存在的衝突。
在經過一系列權衡之後,李文忠堅決維護了自家的原則,而面對兒子們的願望和決定時,他也明智地做出了適當的讓步,既保證了父子情分,也保持了自己的決策權威。
儘管他仍然希望兒子們的理想與志趣能夠得到實現,但經歷了無數政權起起伏伏的歷史沉痛教訓之後,李文忠對此抱有一份更為理性的認知——世間並非總能將個人追求完美融入家族整體的發展軌跡。
面對此局面,雙方達成一種默契,共同尋求既符合兒子們成長需求,又不違背家族長遠規劃的方向。
最終,在堅持原則與適度調整之間尋找平衡,朱元璋和李文忠的關係在尊重與包容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為後來的故事鋪墊下了一段充滿智慧與深情的關係篇章。
在他李增枝沒有被直接責罰的情況下,實際上皇帝只是間接考慮了後果——一切都讓他自己承擔。
於是當看到父親為他的過失鋪墊了一個撤退之路,他內心雖然並不樂見,還是選擇聽從安排,接受了這千戶職位的職責。
儘管以名義來說,他是碼頭駐軍的一方指揮者,但實際上,這支部隊的地位並不重要。
加之,他作為千戶,也只是形式上的領袖,並無實權管理一千人的重負。
因此李增枝日常少去駐地碼頭,更多的是沉浸於原定讀書的目標。
江浦縣碼頭駐軍看似有“千戶”,但其實只負責一百多個士兵而已,這符合江浦作為大明朝心臟地理位置的戰略需要。
在採石磯周邊已駐紮著精銳的明朝禁軍,若有緊急事件,更不是這些守衛碼頭的部隊能夠承擔起的任務。
況且,碼頭事務由本縣的官員管理,在稅務上接受朝廷 ** 機構監督,無需軍隊涉入太多事務。
在這種情況下,李增枝毫不猶豫地成為了袖手旁觀的角色。
得知江浦縣城突然出現大規模民眾聚集之後,他正在大學士宋濂家裡學習。
開始時得知情況後並沒有立即行動,而是跟隨傳遞訊息的僕從中途停止,因為他正處在追求學問的絕佳時機。
宋大人討論學問的精深之處,這等學習的良機不應因地方瑣碎事務而輕易錯過。
因為對他這樣的千戶而言,民眾若真能幹出 ** 官員的事情,自然是有專門處理此事的人員,不必他親自介入。
知道楊縣令管理下的縣衙擁有自成一套的暴力機制,表面上看似縣尉數目不多。
實際則是除去縣令寵信的幾個心腹之外,還有大約二十個負責維護秩序的縣吏,再加上城裡的少量守軍。
一旦事發,首先發揮效能的正是這些地方官員和軍力。
除非民眾行動尚未成功,或未向駐軍求救,在此之前插手可能招致不滿,留下怨念。
其中的道理在於,對於民眾群起 ** 這樣的問題對當地的負責人來說是非常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