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口頭爭辯(第1/3 頁)
而現在,感受到來自縣令席上戲謔的目光,姚廣孝終於冷靜了許多,停止了與胡科的口頭爭辯。
楊倫對此更加欣慰:戰勝過去阻礙了自己的人,是最令人興奮的。
這位和尚不僅給他造成了困擾,他的身份也是個複雜因子。
縱然楊倫作為縣令,對於地方上佛教事宜並無過多關心,大明尊重並信仰佛法,但不會賦予僧尼過度的特權。
畢竟新朝剛立,社會普遍處於充滿憧憬的狀態,未落入迷途,對佛的尊崇不像 ** 年代那麼直接而 ** * ,更多的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之前的確有過出家當和尚的經歷,並最終離開了佛教圈子。
然而,這段往事讓朱元璋領悟到了那些在佛經中常說「阿彌陀佛」的和尚們,背後竟然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正是這種雙層原因的驅動,使得在其領地內,江浦縣還未建立一座大型、有規模的大寺廟。
對於尋常的民眾來說,大型寺廟給予他們的影響通常是積極正面的——因為在物質和文化的貧瘠年代,一個信仰能為他們困頓的生活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但是對於掌握著地方管理權力的縣令來說,大寺廟若在他的管轄下變得龐大,引發的效應遠不止只是又增添一位貪婪地主的田地爭奪而已。
過去一段時間裡,在江浦縣雖沒出現大型寺廟,但這並不代表無人覬覦此地位。
實際上,楊論很清楚地知道,京城的天界寺雖然一直受到皇家的監管,但從未停歇過其擴張的步伐。
以前遇到這類事件時,楊論總是聯合背後的地主張貴,以百般刁難的策略否定了那些大和尚提議的解決方案。
在這件事情上,雖然地主提供了豐富的私利予楊論作為支援,但在真正推動行事時,主要還得靠楊論出面來協調。
如果是出身權勢的楊論,面對這種情況可能還能應付,無非是一場權利交易的遊戲,各方都給彼此帶來一定的尷尬,在中間牽線的人調和之後就能緩解爭端。
但是楊論這個人物,不僅沒有實際的依靠,還因為他那個看似無關卻在名義上有親眷稱呼的案件——即涉及到楊憲或楊忠顯的案情——始終揹負著背叛皇恩的標籤。
這份身份直接引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與天界寺派遣的代表衝突之時,所面臨的壓力比普通的縣令要大很多。
對於楊論來說,那一群披著袈裟的僧侶受各種規則約束,在他們身上應用的策略,早已被對方研究得很深入,找出辦法進行擴散也並不困難,就像他自己運用明代法律的空隙一樣。
為了自己私利,在朱元璋治下擔任風險極高的官職,為了保護自家利益,也未能逃脫解讀和利用明律的途徑。
而那群和尚鑽規則空子的行為,則全部轉嫁到了楊論身上——他為自己獲取的悲慘結果揹負責任的同時,也為和尚們的違法行為承擔連帶的責任。
起初,天界寺直接派人聯絡楊論,希望其作為縣令之名,親自前往應天府邀請天界寺的招牌。
這一段文字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講述了明代社會背景下的一幕:朱元璋的歷史背景對他的施政決策產生深遠影響,而天界寺作為宗教勢力也在政治博弈之中展現出非同一般的實力與策略。
整個情境充滿權力、信仰、以及人性之間的微妙關係,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結構的多面性與複雜性。
設定明文指出,天界寺廟不可自行擴大版圖,但卻未曾提及,若是有人主動登門拜訪,要求寺方提供支援,寺中眾 ** 也不得予以拒絕。
初次遇見此類情形的楊論述時,頭腦瞬間如同遭雷劈一般。
他難以置信,原來這世間竟有更加厚顏 **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