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世界四:師出有名(第1/2 頁)
散場之後,他將親自來此賀壽的六位諸侯請至書房,道:“本王偏居一隅,實權漸弱,卻仍能得諸位仁兄慈弟遠道而來祝賀壽辰,實在感激不盡。”
說到動情處,他潸然垂淚。
印王見狀,連忙道:“吾與汝是一起從過軍安過邦的兄弟,說什麼見外話?”
武威王喟嘆一聲,道:“如今皇上任用奸臣,聽信讒言,隨意變更律令,侵削諸侯土地,徵索無度。枉殺之舉,亦與日俱增。在座所轄,都是有名的封地,恐怕不得安寧。最近屢有諸侯因賣官、受財、不守德行而獲罪,估計削藩一事,不僅僅是減地供稅就可以了結。”
幾位諸侯面面相覷,已隱隱預料到他之所想。
印王率先開口接話道:“確實如此。你說該怎麼辦?”
武威王接著說:“同惡相助,同欲相趨,同利相死。大家有同樣的憂慮,不如藉此時機,順應天理,犧牲自身,為天下除去禍患。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聞言,眾人紛紛露出惶恐的模樣。
吳王面色為難,凝重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皇上只給一條死路,我等也不敢不走。”
武威王道:“丞相衛越巧言令色,恃權妄為。天子為其所惑,諸侯遭其欺凌,忠賢被其阻塞。朝臣對他有痛恨之心,燕國百姓亦苦其久矣。其心叵測,其行可誅。便以討伐衛越為旨,師出有名,想必各郡縣皆一呼百應。天下若平,你我共享其果,自可掌權於手,自此安枕無憂,豈不樂乎?”
“好!”印王拍椅而起,“吾便與兄,再大幹一場。”
其餘五人聞言,即使有猶豫不決,當場也都應和。
如今到了武威的地盤,又知此謀逆之事,恐怕不從便死。更何況,皇權的逼迫日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
幾人連夜訂立盟約,而後各自回封地徵兵籌備。
建平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削減郡縣的文書發到武威,武威王以“清君側”為名,率先起兵作亂,殺死了朝廷派來的監察官員。
印王、吳王、濟王、楚王、趙王、膠南王紛紛響應,進兵征討,劍指啟陽城,史稱“七王之亂”。
武威王本想北渡淮水,借道西邑,同印王會合,哪知西邑是鐵板一塊,徵來的二十萬大軍剛過淮水河畔,便被西邑邊防軍伏擊。
裝備著木侖寶馬的西邑將士勇猛機動,將武威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後,便消失在了防禦工事深處,據守不出。
牆外有壕溝,溝內有尖刺,牆內有高塔,塔內有弩機。
武威王與鎮守西邑南部的部都尉孫耀拉鋸數天,非但沒討得一絲好,還給了他造反路上的當頭第一棒。
見根本吞不下這株扎滿尖刺的仙人掌,萬般無奈之下,武威大軍只得向南方繞道。
雖然武威王的進展不是很順利,可其餘叛軍卻有摧枯拉朽之勢,毫無防備的各郡縣幾乎沒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抵抗。
天下承平日久,除邊境外,早不識兵戈,許多地方不打自降。
叛軍一路高歌猛進,甚至還在沿途策反了數位諸侯,橫掃關外,繼續朝著關內進發。
燕國四境戰火連天,但早已做好十全準備的西邑卻安靜的像座世外桃源。
在動亂的波及下,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歲星開放邊境,接收難民,而這些人中又有許多因不願隨各諸侯造反而背井離鄉的門客、匠人,逃到西邑尋求庇護。
歲星將他們妥善安頓,並以此為契機大力招攬天下奇人異士,投奔者眾多。
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從武威來的名叫何一辭的人,才智甚高,但桀驁狂妄,經常打壓他人,甚至排擠走了好幾位門客,不免引起了歲星的注意。
門客之間常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