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港島行(五)(第1/2 頁)
英國殖民時期,港島的主要行業都被英資企業給壟斷了,其中滙豐、太古、怡和、嘉道理四大英資財團,實力最為強大,他們控制了港島15大上市公司,涉及金融、能源、航空、零售、通訊等等行業,控制著港島的經濟命脈。
在中英談判時,英國努力保留住原港島的金融制度,包括貨幣發行權。
由此,英資滙豐銀行、渣打銀行保留了港幣發行權,其中港島最大的銀行,滙豐銀行,港元紙幣發行量佔全港流通紙幣的63以上;
滙豐還控股了港島第二大銀行恒生銀行,足見英資銀行在港島金融領域的影響力。
英資太古集團在港島根植了100多年,旗下除了國泰航空,還有港龍航空、華民航空,佔據了航空80的市場,處於絕對壟斷地位。
其主要業務還包括房地產、飲料、航空、零售、金融等,是港島第二大房地產公司。
英資怡和集團是港島最大的公司,旗下有怡和策略、置地、牛奶國際三家上市公司。
英資嘉道理財團控制著中華電力公司,是港島兩大電力供應商之一(另一家是港島電燈,李成旗下的公司。),其他業務也非常龐大。
四大英資財團,上千家英資企業,加上與英資關係密切的本地財團(他們的發展資金主要來源於英資四大財團),讓英國在港島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港島的事情很複雜,想解決更是難上加難,禹天有想法但沒實力,還是先把羅叔叔扶起來再說。
他現在只談經濟,“羅叔叔,我判斷港島未來幾年經濟會高速發展,但從長遠來看,我並不看好港島。”
不顧羅威國的驚訝,繼續道:“作為現代化的發達經濟體,港島經濟走入經濟服務化階段,加工業、製造業開始對外轉移,金融服務業比重不斷增加,在增強了港島作為亞太區金融貿易服務中心地位的同時,卻由於經濟架構過於單薄,也帶來了經濟生態脆弱、通貨膨脹等問題。
繼續發展下去的結果就是港島社會的貧富差距會增大,階層進一步固化的背後,是產業的高度單一和空心化”
從港島的經濟結構單薄,到潛在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未來華夏加入世貿後的形勢變化,禹天從這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港島對自己的定位應有清醒的認識,對未來的形勢變化要有預判,及早考慮適合港島發展的新型產業,以應對新時期的變局,增加應對風險的抗力。
羅威國作為港島本土商業人士,部分認同禹天的觀點,他更願意相信,禹天的觀點是來自燕京的經濟專家們的智慧結晶;
兩人展開了討論,最後達成了一些共識。
共識中有一項,港島未來幾年內的房市、股市會暴漲。
這是商機啊!
剛從期貨上掙了近30億美元,辦學捐了10億,羅威國手上還有20億美元的現金。
羅氏公司的箱包業務再怎麼拓展也消化不了這麼多的資金,就算加上以後的皮革加工、苧麻產業也不行,多餘的錢需要投資出去;
一老一小就此商量開了,禹天給出自己的建議:
首先,介入港島地產市場,引入日本西武集團的地產開發模式,以簡化版的城市綜合體建築為核心,在周邊開發寫字樓、公寓和住宅,先招商後建設;
是不是感到有點熟悉?這就是後來的萬達商業模式,最早源自日本的西武集團。
90年福布斯公佈的世界首富是日本西武集團的堤義明,很牛的一個人,西武集團主要業務是房地產開發,90年公司市值達到了1600億美元,堤義明個人財富超過200億美元,此時比爾蓋茨的個人財富才二十億美元。
第二步,趁著未來幾年港島股市一片大好,羅氏公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