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召秦家兒郎回京(第1/2 頁)
王府,書房。
君熠站在窗戶邊,兩手背於身後,他的身後站著蕭齊和蕭山。
“王爺,宮裡有訊息傳來,武寧悠又喬裝進宮了。”
蕭齊將宮裡剛送出來的訊息稟報給了君熠。
站在一側的蕭山不解的說道:“武寧悠的封妃聖旨已經下來了,過幾日就要進宮了,為什麼非在這時候喬裝進宮?”
蕭齊也不知地搖了搖頭,“她每回進宮,聖上都會屏退左右,我們的人也探聽不到她進宮是做什麼?”
蕭山聞言便說道:“王爺,宮中不比外面,不好近身打聽。是否要讓我們安排在武寧悠身邊的人去探聽一下訊息?”
君熠微搖了一下頭,“不用!”
埋在武寧悠身邊的棋子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君熠安排的,而是先皇。
先皇生前已察覺到了武安侯府有異,早早地就讓君熠接手了他安排到武安侯府的暗衛。
只是君熠這邊才接手沒多久,東蘭國就大舉來犯,君熠率部下急行軍趕往東海退敵。
這一去,君熠就再也沒有見到他的父皇了。
他前腳剛把東蘭國的兵馬打退,後腳京中就傳來了父皇駕崩的訊息。
彼時的君熠正身處東海,未在京中,不知京中究竟發生了何變故?恨不得立馬趕回京中。
可他肩上擔有護衛東海邊關安穩的重擔,雖知父皇駕崩的蹊蹺,可他若是因此回了京,朝堂之上會有動盪不說,外患也會隨之而來。
無論哪個國家,新皇繼位之初,本就是各鄰國虎視眈眈之際,所以他不僅不能讓朝堂陷入混亂,還必須留在東海震懾東蘭國。
直至父皇的後事已了,新皇的繼位大典都結束了,四海皆歸於平穩之時,他這才在新皇的一旨賜婚中回了京。
回到京中,他雖對新皇無二心,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就這麼接受了父皇的死。
然而,父皇駕崩之時,他不在京中,現如今再查起來自然是困難重重。
在查父皇駕崩之事時,君熠自然也沒忘了父皇生前要他查的武安侯府。
這一調查,頻頻和聖上暗中幽會的武寧悠自然是進入到了君熠的視線。
只是,就目前來看,他們兩人暗中見面似乎也只是關乎兒女情長之事罷了。
可君熠又直覺此事絕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這麼簡單。
當今聖上可是和他一道在皇家長大的人。
雖說因著出自中宮,自小得了一些便利,可在皇家長大的人,有幾個是沒有心計的?
兒女情長在他的眼裡哪比得過江山社稷來得重要。
可他和武寧悠的事,在他未迎娶太子妃之前,就一直有閒言碎語傳出。
做為儲君,按理不該讓名聲受損,他也該知如何取捨?
從他遵從父皇的旨意迎娶了她人為太子妃這一點來看,他是懂的。
既然他是懂的,可又還一直繼續和武寧悠私下幽會,不顧儲君之名,其中的關鍵應就在於武寧悠的身上有比他儲君之名更重要的東西。
君熠凝眸沉思了一會兒後,這才淡淡地道:“武寧悠身邊的人不到關鍵時刻不可動,她即將進宮,宮中的人手多安排一些。”
“昌平侯二公子那邊什麼情況了?”
蕭齊回道:“蕭然還在盯著……”
君熠淡淡地道:“告訴蕭然,如遇特殊情況無法應對之時,可隨時啟用當地的暗哨!”
“是,屬下這就去傳信。”
翌日。
朝陽殿。
君凌安高坐在龍椅之上,文武百官分成四列,左右各兩列站著朝君凌安行君臣之禮。
要說當了皇上之後,君凌安最開心最滿足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