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永寧詩會,是十幾年前一位文人留下來的傳統。
前朝上大夫韞玉先生曾遊學於永寧,彼時正值初夏,和風旭日,逸江旁的江岸還未完全建起,那時周遭全是泥土,栽種著一排排青竹。
微風拂過,茂林修竹,行路多日的韞玉先生感到有些疲乏,便靠在竹林之內的一塊兒大石旁休息。
途遇幾位對詩詞歌賦興趣盎然卻因家中種種原因未能去私塾的年輕人,幾人本是為了生計,來竹林砍些竹子回去的,卻不想碰見了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當下竹也不砍了,湊在大石旁同韞玉先生閒聊兩句。
教韞玉始料未及的是,幾位後生雖沒接受過正式的教育,每人的肚裡卻有對詩詞獨到的見解,聊了半晌,幾人頓感相見恨晚,於逸江旁對詩飲酒,目送歸鴻,好不快活。
自此,以詩會友這段佳話便在永寧盛傳開來。
韞玉老先生不僅在文學上造詣極高,且是位赤膽忠心的純臣。儘管身份放在現在來說有些尷尬,但斯人已逝,他的精神還是十分值得後人緬懷的。
這也正是永寧詩會流傳到今日的原因。
今日玉珏客棧為了永寧詩會耗費了不少心力,站在外頭便能瞧得出來‐‐原本以簡約著稱的客棧裝潢,現下屋簷的角上掛起了幾盞紅燈籠,紅綾也隨風飄蕩,客棧門前擺著一方几案,上頭擺放著不少用來參觀的文人墨寶,為這間客棧平添幾分墨香。
安頓好二哈的雲瓷寧自客棧外頭踱了進去,天色還早,這個時辰客棧裡頭沒什麼人,也算不上擁擠,故而雲瓷寧沒費多少力氣便找到了站在鳳瓴身旁的晏佑。
本應當在雅間裡好生坐著的晏佑偏嫌裡頭悶,實際上是想出來找雲瓷寧,現下瞧見她總算是到了,忙站在二樓的迴廊裡頭朝她招手教雲瓷寧上去。
進了屋子的雲瓷寧這才明白晏佑為何要說屋子裡頭悶了。
一個雅間,裡頭坐了四人,鳳瓴、鳳巧顏、文茵還有她哥,再加上他倆,通共有六人,原本用來用膳的地兒今天也因為特殊情況騰了出去,中間以一道珠簾隔著,還算大的雅間被生生分作了兩半,不悶才怪。
不過好在雅間的另一半坐著的是曾經在畫舫上對唱的幾個紈絝子弟,他們同晏佑的關係還算不錯,故而行事不必收手收腳,在詩會還未開始之前,晏佑似個猴兒般在兩桌之間竄來竄去,腚還未將椅子捂熱,便又起身去了另一處。
一會兒問問鳳瓴今日預備拿第幾名,一會兒又跑到隔壁端來一盤瓜子說是要孝敬老大,惹得幾個紈絝子弟笑個不停,紛紛嘲弄他有了老大便忘了兄弟。
幾人索性將中間用來格擋的珠簾束起,也省了晏佑掀簾子的力氣。
幾個年輕人鬧得正歡時,雅間的房門卻被小二敲響。
離門最近又坐不住的晏佑立即從椅上竄了起來,跳到門前問小二有什麼事情,那小二佝了腰畢恭畢敬地答道:&ldo;隔壁的老爺聽聞六王爺在此處,特地教小的前來添一壺君山茶。&rdo;
裡頭的一眾人紛紛調笑道:&ldo;竟是名貴的君山銀針,今兒大夥算是沾了瓴兄的光,能大飽口福了。&rdo;
坐上的鳳瓴卻皺了皺眉,見小二過來添茶,忙起身行了個虛禮。
壺是百鳥鬧竹林球形茶壺,茶水倒入杯中的一瞬,清香瀰漫了房間的各處角落,如針般的茶葉在沖泡後懸於湯中而後沖升水面,復又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即便是平常不將品茶當件正經事的晏佑瞧著醇香的茶水也忍不住嘖嘖讚嘆。
他的手還未碰上茶杯前的一瞬,便被鳳瓴中途截胡了,&ldo;可否替在下引見一下隔壁的那位老爺?&rdo;
他在宮外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