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小商販的“游擊戰”(第1/3 頁)
五個多月後,趙雨荷新買的雞苗已經長大並開始產蛋。這些“白來航”雞,被他們裝在新買的籠子裡,架在雞舍的三角架上。
要想透過養殖,來增加家裡的收入,必須得讓雞們上木架,也就是說,在地方有限的情況下,散養的數量太少,形成不了規模,除去成本,自然無多少利潤。要想讓養雞成為家裡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擴大養殖規模。沒有技術和資金,也擔心第一次大規模養殖風險太大,夫妻倆只餵養了二百隻雞。
趙雨荷從鄰村的養雞專業戶那裡免費學來的一些技術基本夠用。她想,先摸索探路,等掌握了全部技術後,再擴大養殖的規模。
因此,夫妻倆用最簡易的方式搭建了雞舍。邵興旺在後院圍牆外砍伐了四棵楊樹,在前院的土牆上搭了架子,用鐵絲把買來的雞籠固定到木頭架子上,上面用木條搭了頂棚,鋪上牛毛氈和塑膠紙,周圍用塑膠布圍起來,形成一圈擋風遮雨的“圍牆”。
夫妻倆餵養的二百多隻雞,每天產蛋160—180枚,這算高產。
每天早上,丈夫邵興旺和妻子荷花騎著三輪車,到火車站附近的集貿市場賣雞蛋。
車廂裡,放著兩筐雞蛋,兩筐蔬菜。蔬菜是昨天下午從菜地裡採摘的,採摘回來後,清理、捆紮、碼放整齊。
趙雨荷給雞蛋框裡鋪了厚厚的麥草,上面蓋上白色的棉布。
政府給農民蓋了一座很好的農貿市場,每當坐在租來的攤位前,邵興旺是心懷感激的。裡面不但有擺攤的水泥臺,還搭建了十幾米高的大棚子。雖然擋不住寒風,但至少在下雨下雪的天氣裡,不會淋上雨雪。
世上的事情總有兩面性。車站的農貿市場要收攤位費。水漲船高,裡面的瓜果蔬菜、雞鴨禽蛋,都比外面的流動攤販要貴不少。因此,買的人少,東西也就難賣,甚至有的攤位從早要賣到晚上,才能把攤位上的東西賣完。
禽蛋在市場的東南角設有專區,邵興旺和其他的養殖戶一樣租了一個兩平米的攤位,每天的稅費是二十塊錢。
妻子趙雨荷在他的對面,租了同樣大小的攤位,每天的稅費是十元錢。夫妻倆不像其他人有那麼多的時間專門守候在農貿市場,他們希望早上十二點之前,把帶來的兩筐雞蛋和兩筐蔬菜賣完。因為下午,他們還要餵雞,還要在菜地裡忙碌。
和農貿市場的固定攤販相比,市場外面,還有不少騎著三輪車到處轉悠的流動攤販。流動攤販不交稅費,到處亂竄,經常把街道弄得髒兮兮的,成了工商所和城管執法局的重點打擊物件。但他們有他們的辦法,常採取“游擊戰”:“敵”進他退,“敵”駐他躲,“敵”追他跑,“敵走他來。
對於像邵興旺這樣讀過幾年書的人而言,他當然知道偷逃稅費是違法行為,即便一二十塊,性質也是一樣。
但經常流動的攤販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常和城管執法局的人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邵興旺雖然不願苟同,但他能夠理解。他和荷花回到鄉下,當了農民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了農民、菜農掙個錢,真是太不容易了。沒日沒夜地勞動,一天忙到晚,掙不了幾個錢。
想到自己如今也是一個鄉下人,一個正兒八經的菜農,邵興旺也有了能省則省,能摳再摳,和其他農民一樣省吃儉用的生存哲學。不是他銖錙必較,而是生活所逼,迫不得已。
一旦市場上有人破壞規則,其他人想要遵守就很難辦到。小時候,邵興旺跟著父親在菜市場賣菜,有時,從早持續到晚,菜都賣不完,大部分綠葉子蔬菜已經壞掉了,只能倒掉。經濟上的損失自然是小事情,可時間上的成本誰也耗不起。農貿市場外的人,早早賣完了菜,而且早早回了家,等他們到家後,別人已經把第二天要賣的蔬菜整理完畢,現在正和家人優哉遊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