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第1/2 頁)
我愣了愣,低頭想了好一會,才慢慢回味過來,「這麼說,這是一個鍋蓋扣鍋底的結構。這塊大隕石的碎片從天而降,砸在這裡恰好蓋住了一片海域,於是將地球最古老的海保留了下來?」
我小時候就知道,地質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脈曾找到過許多海生物化石,青藏高原是板塊碰撞形成的,在遠古時代是浩瀚的大洋,卻沒想到竟然還能在這裡見到真正的海。如果有朝一日將它公之於眾,恐怕將是本世紀最大的地質發現吧。
悶油瓶幾不可察地點了點頭。因為「船」本身在不斷晃動,我不確定這個動作是不是我想像出來的。
「可是這不太可能。這片海域太大了,隕石再大能大到哪裡去?你該不會告訴我整個青藏高原都是隕石吧?」我捏了下眉心,「這有點違背常識了,印度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方,抬起了世界屋脊,所以兩個板塊都應該來自地球。如果整個青藏高原的地質成分都不一樣,之前人們怎麼會沒發現?」
「如果是這樣呢?」悶油瓶伸出一隻手將掌心朝向我,示意我也照做。我有點疑惑地伸出手,不等我拍上他的手,他奇長的手指就靠過來,抵上了我的指尖。
看我臉上依然露出不解的神情,悶油瓶又淡淡地補了句:「互相支撐。」
我愣愣地看著手指搭在一起形成的夾角,不覺恍然,長舒口氣道:「原來是這樣。」
歐亞板塊就像兩張相抵的紙牌,原本應該在碰撞重疊後將地面抬高,但如果紙牌足夠堅硬,反而會互相支撐,形成拱形結構,而下面的空間就是原來的海域。這裡恰好是兩個板塊的縫合帶,難怪能保留下一片遠古的海洋。
「但這麼說來,這裡的鍋蓋是歐亞板塊組成的,仍舊是地球物質。隕石不可能覆蓋整個海面,只是在我們頭頂有一點吧?否則它就比小行星還大了。」
「是的,但這是最重要的『點』。」悶油瓶收回了手,仰頭看著頂部的巖壁,「這個『點』在神山之下,它是造成所有事開端的最重要起因。」
我知道他關心的其實並不是隕石。剛才我就已經看夠了,這些黑漆漆的孔洞密集得令人噁心,就像融化後重新凝結的蜂窩煤,但我還沒想通這個『點』為什麼重要。
「為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少了些什麼?」
我再次看向蜂窩狀的穹頂。這裡和四姑娘山、蛇沼隕玉的成分應該相同,都來自同一顆隕石,不過它比我以前見過的光滑很多,看起來也不是隕玉的深黑色,反而泛著青黃色的金屬光澤。
「……我知道了,少了隕玉!這裡的穹頂只有青銅,隕玉去了哪裡?」
「流走了。」悶油瓶平靜地說,「這裡的構造和溫度,沒能讓隕玉留下來。」
「你的意思是,這些孔洞其實是隕玉流出後的空腔?難道隕玉不是固體,而是像瀝青一樣的流體,雖然流動得很慢,但最後還是全都落到了海里?然後……」
「然後就到了所有的地方。」悶油瓶接過了話頭,「地下水脈是相通的,隕玉可以被帶到地球上任一個角落,由於同源共振,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資訊場。」
「同源共振?」
這個詞我聽我爺爺和舅公都說過,是指不死者和隕玉礦脈含有同樣的物質,所以能接受隕玉中的資訊。也就是說,在隕玉和隕玉之間有著龐大的資訊交換,就像計算機網路一樣,覆蓋了整個地球。
我倒吸了一口氣,「這麼說來,難怪西藏會盛行圓光占卜。隕玉滲入到水土之中,作為濃度最大的起源地,這裡的感應最為強烈。而聖湖鈴陣等於是一個閹割版的龍匣,有些先天敏感的藏人能接收到它的資訊。所以,其實圓光占卜依靠的不是水,而是水中的隕玉,這種占卜方法,其實和龍匣的原理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