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1/3 頁)
國子監祭酒陳鑑,陳鑑為文辯博,筆札遒勁典雅,在當時很有名氣。但為官不是其所長,加上好談論,喜訐人隱私,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正統戊辰科進士,首甲三人,狀元彭時,出生於書香門第;榜眼陳鑑在神樂觀當過道士,因出家的緣故,年34歲仍未娶。 探花嶽正的生母為妾,父親去世後,受到母親曾帶他居住在大興隆寺,雖未出家,但因長期住在寺廟裡,所以被戲稱為和尚。因而此科有鼎甲三人儒、道、釋三教俱全的口碑。
陳鑑平生無婚配,直到為官後,才有一妻一女,家中所藏多為書法、名畫、器物。陳鑑痴迷書法,書法勁健奇古,臨摹古人真跡,幾可亂真。
林編修找到陳鑑詳談國子監印坊出書,投其所好,把書名讓陳鑑題詞,這事就算是成功了。
章子俊曾跟林編修商討過書名,什麼《集匯院、《品香齋、《歷代會翠、《八股集等等這些書名,讓章子俊笑掉大牙,最後又是嘴賤脫口道:“何不叫《大明月報每月一集,直觀明瞭,這個月後還有下個月,財源不斷才叫買賣啊,關於裡面的內容,不限八股,凡是文人文章、詩詞多可以上集,特別是一些精品,這樣可以讓天下文人印版不起書,而把許多文章埋沒了,實屬可惜,現在有了林大人的月報,那就不一樣了,最重要是能發揚廣大,讓許多士人看到,想必沒有“稿費”也自願啊。呵呵,哈哈。”
林編修一怕腦門,唉呀,吾怎麼沒想到,這就有趣了,朝中許多大人想必會爭破頭了,呵呵,哈哈。有意思,很有意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 】
此時在明代印刷使用的主流還是雕版,不是說宋朝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了麼?為什麼到了明朝還在用雕版?原因是雕版技術成熟,而活字印刷出來的書質量不行,有缺字的,規整不一的,印刷模糊的,活字印刷大多數用在佛經上,而正規的書還是使用雕版。
活字印刷在國子監印坊也有,用的是銅活字,成本很高,最後為了補字及一些大小字型弄的開消很大,在永樂年間漸漸轉成雕版。
想想也是,一些常用字要備用幾百個字,還要分字型、大小等等,一套銅版下來,需要銅幾千斤。
反而雕版成本很輕,一版印刷完後,重新刨平重複刻版,只要付點人工費又是新版了,就是速度慢了點。
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乾,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至今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複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
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