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3 頁)
進入一八九二年,一系列國際大事也陸續發生了。
首先是,基爾運河的擴建工作正式開始。在&ldo;攝遠&rdo;號等四艦陸續交付給大清後,二十萬勞工先後從青島出發,來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拓建基爾運河的主要勞動力,德清關係也進一步加強。
隨後,由克虜伯公司出資的彈藥工廠在青島正式建成,開始為大清製造軍火。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而言,這只是一件小事。
按照馮承乾的安排,克虜伯公司去大清開辦兵工廠完全以商業手段操作,帝國政府基本不進行幹預。
對大清來說,這卻是頭等大事。
雖然洋務運動搞了這麼多年,各地也興建了不少工廠,但是大清的工業水平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彈藥等軍事物資主要依靠進口。有了青島的兵工廠,即便仍然得從外國企業那裡採購,也總比進口好得多。
李鴻章在高興之餘,跟克虜伯公司簽署了一份採購一千挺機關槍的合同。
雖然這是好事,卻難住了德國企業家。
要知道,機關槍的專利權在馬克沁手裡,德國企業根本沒有權利製造。因為是馮承乾促成了德清軍火貿易,所以這個麻煩也交到了他的手上。所幸馮承乾早有準備,在訪清回國後就花十萬英鎊從馬克沁手裡買下了機關槍的所有生產專利,即便不是獨佔專利,德國企業也不用為產權的問題煩惱了。
當年,發生的第三件大事是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正式動工。
從時間上看,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基本一致。為了加快鐵路的修建速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任命維特為沙俄財政部長。
藉此機會,法國繼續向俄國提供巨額貸款,並且再次提出正式締結同盟條約。
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
雖然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非常清楚,與法國正式締結盟約就意味著與德國為敵,更意味著會與英國產生矛盾,但是經濟受制於人,加上英德關係已經出現嚴重倒退,沙皇也就沒再拒絕法國的結盟請求。
經過數個月談判,法俄兩國的總參謀部的官員在聖彼得堡正式簽訂軍事同盟條約。
條約規定:當法國遭到德、意進攻時,俄國將全力以赴的支援法國、進攻德、意;如果俄國遭到德、意、奧進攻時,法國也權利進攻德、意、奧,援助俄國;只有在法俄首先發動戰爭的情況下,對方才不承擔同盟義務。
這份條約有多大的意義?
別說馮承乾,連這個時代的人都能想到,法俄締結軍事同盟條約,主要就是為了對抗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訊息傳回來,俾斯麥立即前往波茨坦皇宮。
當天晚上,德皇緊急召開御前會議。
馮承乾非常清楚,法俄軍事同盟條約最終將成為英、法、俄同盟的基礎,在他熟知的歷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集團就此誕生。只是,馮承乾並不贊同俾斯麥、瓦德西等人提出的解決方案,即增強與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的同盟關係,認為這麼做等於把更加重要的英國推向法俄聯盟。
原因很簡單,如果為了對抗法俄,主動拉攏奧匈帝國與義大利,德奧意就將組成歐陸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英國的一貫政策就是扶持歐陸第二強國打擊第一強國,因此這麼做等於與英國為敵。
在御前會議上,馮承乾明確提到,如果與奧匈帝國、義大利正式締結盟約,那麼在戰爭爆發之後,英國肯定不會保持中立,將立即、至少會在法俄戰敗前參戰,成為最為強大的敵人。
馮承乾的觀點,得到了德皇的重視,但是沒有說服俾斯麥與瓦德西。
在兩人看來,如果不能把與奧、意的秘密同盟轉化為正式結盟,那麼在下一場歐洲戰爭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