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2 頁)
顯然,法國不可能單獨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法國要想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唯一的辦法就是聯合其他歐洲強國,特別是東面的俄國與海峽對岸的英國。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法國並非單獨戰鬥。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法國單獨戰鬥,將必敗無疑,因此法國不會在沒有得到英俄明確支援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如果法國不是單獨戰鬥,得到英俄的支援之後,法國要做的就是消耗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鬥力。
顯然,堅守防禦戰略是最佳選擇。
這一戰略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一九零三年六月,法國國會批准了由內閣總理條件的一份國防計劃,用十年時間、耗資四十億法郎,在北起阿登森林、南至阿爾卑斯山的法德邊境線上修建戰略防線。
按照規劃,這條防線建成之後,法軍只需要用四十個師就能抵擋一百二十個德軍師。
如此一來,即便法國沒能及時完成戰爭動員,也能在戰爭初期守住邊境防線,為動員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法國肯花如此多的錢構築戰略防線,其軍事戰略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顯然,這條防線不僅僅決定了法國的基本軍事戰略,也影響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軍事戰略。
別的不說,施利芬在制訂進攻戰略的時候,就必須考慮這條防線。
由此可見,摩洛哥危機的影響極為深遠,很多要到十多年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在摩洛哥危機結束的時候,另外一場更大的危機已經降臨,即在摩洛哥危機期間,歐洲列強的立場所產生的政治影響。
在這場危機中,英國的立場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可以說,即便有俄國的支援,只要失去英國的支援,法國就不可能得到摩洛哥警察管理權,也就不可能佔到便宜。正是英國提供的支援,讓德皇在最後關頭不得不做出讓步,預設了法國取得的利益。
馮承乾非常清楚,這場危機,打消了德皇對英國的最後一絲幻想。
在此之前,雖然德皇一直支援馮承乾的海軍戰略,知道帝國有必要打造一支海軍,但是在很多關鍵戰略上,德皇依然偏向英國,以與英國保持良好關係為基礎,認為英國是帝國的天然盟友。
幾年前,德皇甚至幻想與英國結盟來抗衡法俄同盟。
顯然,德皇的認識很不現實,摩洛哥危機讓他徹底認清了英國的本來面目,也清醒的認識到英國並不可靠。
為了國家利益,喬治五世肯定不會在乎腓特烈三世這個姐夫。
早認清英國的本來面目,肯定比晚認清好得多。
一九零三年底,在德皇的支援下,由馮承乾提出的帝國海軍第三個五年造艦規劃在內閣獲得多數支援。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在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八年間,帝國將以每年兩艘的速度建造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在一九一零年把主力艦的數量增加到二十艘,其中包括十六艘戰列艦與四艘戰列巡洋艦。此外,還將對&ldo;腓特烈大帝&rdo;號、&ldo;威廉大帝&rdo;號、&ldo;威廉皇儲&rdo;號、&ldo;卡爾親王&rdo;與&ldo;奧古斯塔皇后&rdo;號進行第一次現代化改裝,安裝小管鍋爐與蒸汽輪機,把效能提升到新式戰艦的水準。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兩個五年規劃還是遮遮掩掩,那麼帝國海軍的第三個五年造艦規劃就是大張旗鼓了。說得更直接一點,這份規劃等於吹響了海軍造艦競賽的號角,正式向英國下達戰書。
馮承乾沒再迴避,也沒再考慮低調行事。
再說了,在德皇心意已決的情況下,就算馮承乾反對,也不會有多大的做用。以馮承乾的身份,以及在過去十多年裡做的事情,他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