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顯然,俄國不可能等到奧匈帝國完成動員之後才開始動員。
從時間上看,沙皇必須在七月二十日之前做出決定,不然俄國就不可能在奧匈帝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完成戰爭動員。
也就是說,最遲到七月二十日,如果還沒有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歐戰就會爆發。
接下來幾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展開積極行動。
可惜的是,奧皇提出了二十一項要求,塞爾維亞當局只答應了其中十八條,沒有答應最為重要的三條。
七月十九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下達了最後通牒。
按照要求,塞爾維亞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對奧匈帝國提出的懲戒要求做出答覆,不然奧匈帝國有權採取必要行動。
對俄國來說,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等於開戰訊號。
當天,沙皇批准了俄軍總參謀部提交的動員令,只是做了修改,即僅針對奧匈帝國進行戰爭動員。
隨後,沙皇還致電德皇,表示俄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無惡意。
問題是,這能消除德皇的疑慮嗎?
雖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德皇腓特烈三世的外甥,但是這種皇室間的親戚關係,根本比不上國家間的厲害關係。
顯然,沙皇的保證沒有半點作用。
第六十六章 走向戰爭
對帝國來說,最關鍵的不是俄國、也不是法國,而是英國的立場。
雖然馮承乾沒有參與陸軍作戰計劃的制訂工作,但是提爾皮茨做為帝國海軍司令,能夠獲得一些與陸軍有關的訊息。根據提爾皮茨瞭解到的情況,不管是小毛奇,還是協助皇儲制訂作戰計劃的魯登道夫,都沒有把俄國與法國放在眼裡。在這些陸軍將領看來,如果沒有外來援助,俄國與法國聯合起來都不是帝國的對手。小毛奇甚至認為,只需要半年就能打敗俄國與法國。雖然魯登道夫沒有這麼樂觀,但是他也認為,有把握在半年內擊敗法國、在兩年內擊敗俄國。
關鍵就是,法國與俄國能否獲得外來援助。
能夠為法國與俄國提供援助的,只有北海對岸的英國。
六月三十日,帝國駐英國大使林克瑙斯基向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交了外交照會,並且與帝國全權代表的身份與英國進行磋商。
林克瑙斯基的任務很簡單:搞清楚英國的立場。
說得再簡單一些,就是德國與法國、俄國開戰之後,英國是否會參戰,而且以什麼方式參戰。
有趣的是,在最初的接觸中,格雷的答覆很合德皇的胃口。
按照林克瑙斯基發回來的訊息,英國依然保持中立,不會介入歐陸衝突,更不會幫助法國與俄國。為此,格雷給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即英國國會不會讓政府為兩個非盟國而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顯然,這條訊息讓德皇、小毛奇、提爾皮茨等人鬆了口氣。
只是,馮承乾一點都不覺得高興。
在他熟知的歷史中,英國在大戰爆發前也表示將保持中立,可是等到大戰爆發,就立即改變了立場。甚至可以說,正是英國在外交上耍的手腕,讓帝國做出錯誤判斷,最終在最不恰當的時候發動了戰爭。
可惜的是,馮承乾的擔憂,並沒得到德皇的重視。
七月十日,小毛奇向德皇提交了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明確提出,在法國還沒有完成戰爭動員的情況下,有絕對的把握在六週之內攻下巴黎,迫使法國投降,然後把主力轉移到東部戰場,在半年之內打垮俄國。
這份計劃很有野心,在大體上也符合施利芬元帥制訂的總體戰爭計劃。
只是,最關鍵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即德軍不會借道荷蘭,而是直接從阿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