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第1/2 頁)
三次大規模殷墟發掘,使湮沒地下數千年的古老遺址得以大面積揭露,考古人員共發掘10座王陵,以及王陵周圍1200多座小墓和鳥坑、獸坑、車馬坑等祭祀坑。所揭露的商代大墓規模浩大,雄偉壯觀,雖經盜掘,成千上萬件豐富精美的銅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令人瞠目,舉世震驚。
1936年,繼郭寶鈞主持的第十三次發掘之後,梁思永主持的第十四次發掘,在尋求甲骨方面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著名的編號為yh127號商代灰坑中,一次發現帶字甲骨17096片,其中有300多塊是未破損的整版甲骨且刻有卜辭。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甲骨出於同一坑中,說明相互之間有某種內在的聯絡,比之零星出土的傳世甲骨殘片,其學術價值更高一籌。這一重大發現令學者們欣喜若狂。
1937年春,由石璋如主持的第十五次更大規模的殷墟發掘再度展開。此次發掘從3月16日開始,一直延續至6月。此時,華北地區已是戰雲密佈,局勢一日緊似一日。面對一觸即發的中日大戰,為防不測,殷墟發掘不得不於19日匆匆結束‐‐這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最後一次發掘,也是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央研究院考古人員與殷墟考古工作的最後訣別。
至此,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主持,從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共進行了九年十五次,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另有大量頭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器物出土。發掘規模之大,牽涉人員之多,收穫之豐,前所未有,在世界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這一創世紀的偉大成就,&ldo;在規模上與重要性上只有周口店的研究可以與之相比,但殷墟在中國歷史研究上的重要性是無匹的。&rdo;[28]
當發掘人員於匆忙中將出土器物整理裝箱,風塵僕僕押運到南京欽天山北極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大廈,喘息未定,額頭的汗水尚未抹去,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了。
◎胡適在搖擺中前行
1937年7月下旬,應蔣介石之邀出席廬山牯嶺國防會議的傅斯年回到南京,開始處理中央研究院特別是史語所的各項事務。
史語所自1928年於廣州成立後,隨著國民黨北伐成功與國內局勢紛紜變化不斷遷徙,先是由&ldo;革命中心&rdo;廣州遷到文化中心北平,進住北海靜心齋。再是由北平遷上海曹家渡小萬柳堂,最後遷至南京北極閣史語所大廈,與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住在一個大院,算是落地生根,安頓下來。
1936年春,繼楊杏佛之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的丁文江因煤氣中毒不幸在長沙病世,院長蔡元培示意傅斯年與其它幾位所長協助自己共同邀請朱家驊接任總幹事。[29]按中央研究院章程和權力劃分,院長之下以總幹事掌握實權,總纜全域性。時朱身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勉強答應。是年冬,朱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浙江省主席,對中研院總幹事一職更無興趣,再三堅辭,但無結果。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即有進攻上海,迫近南京之勢,華北、華東陷入全面危急。面對危局,身兼多職的朱家驊顯然已無法繼續兼顧中研院事務了,只好請傅斯年出面代理。傅氏顧及各方面的情形,毅然挑起了這副擔子。因而,從廬山回到南京的傅斯年,開始以事實上的總幹事身份處理中央研究院各項事務,史語所只是他掌控大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罷了。
就在傅斯年上下奔波,忙得焦頭爛額之時,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了。
1937年8月13日,駐上海日軍與中國張治中部第九集團軍因虹口機場的&ldo;大山勇夫&rdo;事件發生磨擦並交火,日軍乘勢向江灣、閘北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舉世矚目的淞滬抗戰拉開了序幕。
8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