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宋史&iddot;后妃傳》說劉皇后原籍太原,父祖都是五代高階將領,這是她得勢後為了掩飾自己家事寒微編派出來的。正是基於同一考慮,劉娥做上皇后以後,總以美差為誘餌拉劉姓高官認同宗。她先找權知開封府劉綜攀近族,劉綜稱自己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人,沒有親屬在宮中。不久,劉皇后又召見權發遣開封府劉燁,他雖是名族,卻是洛陽人,劉後急咻咻地對他說:&ldo;想見一見你的家譜,咋倆恐怕是同宗。&rdo;劉燁忙說不敢不敢。
正因為劉娥並不是太原劉氏的破落戶,真宗打算立他為後時遭到大臣們激烈反對。但真宗仍力排眾議,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立她為皇后。她沒有孃家親族,便以前夫龔美為兄弟,改姓劉氏。這樁婚事說明宋代婚姻已經不太注重門第,也表明北宋時婦女改嫁尚未有後來貞節觀唸的束縛。
劉皇后生性警悟,通曉書史,朝廷政事,能記始末。宮闈有事,真宗詢問,她都能引據故實,妥善應答,政治才幹頗受真宗倚重。天禧四年春天,真宗一度病重,朝政就多由她決斷。在天禧末年罷黜寇準、李迪和處置周懷政事變中,她不但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此確立了後黨的絕對地位。
真宗死後,遺詔命尊皇后劉氏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丁謂力主去掉&ldo;權&rdo;字,王曾說:&ldo;稱權足以昭示後世。何況增減詔書,自有法則,竟要率先破規矩嗎?&rdo;丁謂這才作罷。次年,改元天聖,&ldo;天聖&rdo;拆字即為&ldo;二人聖&rdo;,即指宋仁宗與劉太后兩位聖人。明道是劉太后在世時的第二個年號,&ldo;明&rdo;字由日月兩字合成,與天聖一樣,也是為了取悅劉太后。從此,她垂簾聽政達十一年,成為宋朝第一位臨朝的母后,仁宗朝前期之政就是她統治的產物。
聽政之初,在進一步貶黜寇準和李迪問題上,劉太后與丁謂是完全一致的。寇準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貶為衡州團練副使。王曾認為貶責太重,丁謂瞪著他威脅道:&ldo;你這居停主人還有要說的嗎?恐怕自己也難免吧!&rdo;丁謂還陪人前去陰謀逼死兩人,寇準要來人拿出賜死的詔書,來人拿不出,他照舊喝他的酒;李迪要去尋短見,被兒子救起。有人問丁謂,倘若李迪貶死,你如何面對士論,他無賴的回答:&ldo;將來記史,不過說上一句&l;天下惜之&r;而已。&rdo;
丁謂為了擅權,勾結入內押班雷允恭,讓太后降詔道:&ldo;新帝每月朔望兩次朝見群臣。大事由太后召見輔臣決定;一般政事令雷允恭傳遞給太后,圈定以後頒下執行。&rdo;王曾向丁謂指出:&ldo;兩宮異處而權歸宦官,是禍亂的先兆。&rdo;他認為應改按照東漢故事,五日一朝,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簾聽政。但丁謂這時權傾中外,根本沒把王曾放在眼裡。
劉太后旁觀者清,知道丁謂擅斷朝政的種種劣跡,她也知道丁謂要她下的詔出實際上在架空她。當時正為真宗趕修陵寢,丁謂是山陵使,雷允恭是都監。雷允恭聽說山陵移上百步,就可使皇帝多子孫,便自作主張,在丁謂的同意下,移動了陵位,不料地下水上冒,陵寢工程擱淺。王曾瞅準機會向太后單獨奏明瞭真相,太后便毫不猶豫地以此為機會,處死了雷允恭,罷免了丁謂宰相的職位,將其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終於把朝廷大權奪回到自己的手中。當時民謠說:&ldo;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rdo;劉太后貶黜丁謂大快人心,但她沒有採納民謠的另一半,她與寇準的從政風格都有點自以為是的傾向,兩人是無法合作的。
劉太后聽政以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聽從王曾和呂夷簡等人的建議,把天書隨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