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以中原王朝的傳統眼光看來,這也可以說是海內一統了。但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海內一家的範圍也在擴大,而與宋對峙的遼夏今政權也和前代旋撲旋起的柔然、突厥有所不同,作為一個穩定的政權實體,他們也加入到融天下為一家的歷史過程中來了。而在這一融合過程中既有和平相處的樂章,也有兵戎相見的血汙。北漢剛平定,宋遼之間就形成了唯一直接的對峙,如何應對這一局面成為宋太宗的當務之急。
細說宋朝14:從高梁河之戰到雍熙北伐
遼太宗率領契丹騎兵直下後晉都城開封時,宋太祖年方二十,對這一浩劫應該是刻骨銘心的。北宋建立以後,圖謀燕雲,拱衛中原,可以說是他一貫的夙願。他建立了封樁庫,積存每年的財政盈餘,打算蓄滿百萬以後,與契丹交涉索還燕雲的土地與民眾。倘若契丹同意,這些款項就作為贖款,否則就散盡庫錢,招募勇士,武力攻取。他做了一個估算,倘若以二十匹絹的價錢換算一個遼兵的首級,遼朝十萬精兵用二百萬匹絹也就搞定了。太祖的這一規劃,表明他是對遼和戰當作嚴重問題來鄭重對待的。因而終太祖之世,宋遼之間基本維持互不侵犯的狀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出兵攻北漢,已做好了與契丹開戰的思想準備,而北漢終被攻滅,也令太宗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他決定挾戰勝之餘威,取燕雲之故地。實際上,攻打北漢從正月到五月,已經是師勞餉乏,完全不宜再開打新的戰役。何況這時的遼朝在景宗統治下,經過十餘年休養生息,經濟大有好轉,政治也算清明,關鍵是湧現了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這樣智勇兼備的名將。宋朝又沒有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嚴密的軍事部署,倉促上陣,顯然是難操勝算的。這時,殿前都虞候崔翰迎合太宗的旨意,上奏鼓吹道:&ldo;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rdo;於是太宗決意攻遼。
五月下旬,宋軍自太原諸路並進,越過太行山向河北平原集結。六月十三日,太宗從鎮州(今河北正定)親自督軍北上,正式發動北征。十天後宋軍進抵南京(今北京)城下。遼將耶律斜軫見宋軍兵鋒略盛,便引軍退駐得勝口(今河北昌平西北),耶律沙則撤到清河北(今北京清河鎮附近),互為犄角,聲援南京。
宋太宗誤以為耶律斜軫只能據守險要以自保,便派一部進行監視,自率主力日夜攻城,命宋軍圍城三匝,穴地而進。遼朝守臣韓德讓日夜登城指揮,力保城池不失。宋軍圍攻半月,疲憊勞頓,糧草因運輸線過長也開始緊缺。
七月初,遼朝所派耶律休哥率領的馳援大軍已抵達前線。他先以弱兵五千誘敵,再以精騎三萬從他道繞到宋軍南側,發動猛攻,席捲而北。六日,耶律沙進軍城下,與宋軍激戰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也各率所部分左右兩翼向宋軍發起猛烈的攻擊。
宋軍急調圍城部隊迎敵,城內遼軍見援軍趕到,便開門列陣,鳴鼓助攻。宋軍在遼軍數路猛攻下,全線崩潰。次日黎明,太宗在混戰中腿上中了兩箭,倉皇奔逃至涿州,因箭傷無法騎馬而換成驢車繼續南逃。遼軍追殺三十餘裡,耶律休哥身上也多處受傷,不能馭馬,便改乘輕車追逐,至涿州未獲宋太宗而還師。
在高梁河之戰中,就兵力對比而言,宋軍明顯占上風,但卻以殘敗而告終,使宋初以來培植的宋軍精銳元氣大傷。究其戰敗的內部原因,一是戰略上的輕敵,以為挾戰勝北漢的餘威,必能奏功。二是戰術上的失策,屯兵堅城之下,不做打援的部署,乃至處於內外數路夾攻的被動境地。三是士氣的不振,將士連續作戰,身心均已疲憊,將領中甚至有擄掠北漢婦女充當軍妓,其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可以想見。
為了南京圍城之役,當年九月與次年十月,遼軍兩次攻宋,雙方互有勝敗,誰都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