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有一次,趙普曾薦舉某人任某官,太祖不用。次日,趙普再奏,太祖仍不同意。第三天,趙普仍薦其人,太祖一怒之下撕碎了奏牘扔到地上。趙普神色不變,彎腰拾起退出。改日,趙普拿著補綴好的奏牘,再奏如初。太祖終於覺悟,啟用其人。
又有一次,一個臣下按規定應該升官,太祖一向不喜歡這人,便不批准。趙普力勸,太祖發怒道:&ldo;我就不給他升遷,你能怎麼辦?&rdo;趙普說:&ldo;刑賞是天下的刑賞,不是陛下一人的刑賞,豈能以喜怒來決定呢?&rdo;太祖怒不可遏,起身而去,趙普跟隨其後;太祖入宮,趙普立在宮門旁,久久不去,太祖終於收回成命。有個性而不固執,也許是太祖性格中吸引人的地方。
細說宋朝11:燭影斧聲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五兄弟,他是老二。老大光濟和老五光贊早死。老三即趙光義,後來繼位為太宗,比他小十二歲。老四趙廷美比他小二十歲,與太祖、太宗都是同母兄弟。故事就在他們三兄弟之間展開。
陳橋兵變時,&ldo;市不易肆&rdo;,就是說士兵入城,秋毫無犯,這件事被理學家邵雍讚許為&ldo;唐虞而下所未有&rdo;。後來的史書說這是出自光義的叩馬而諫,才有太祖的約法立誓之舉,以此烘托其高大形象。據記載,今已亡佚的《太祖實錄》有新舊兩本,舊本《實錄》沒有這一情節,而在新本《實錄》中,光義不僅叩馬而諫,而且成為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動者,以表明其繼承太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的。不過,邵雍的兒子邵伯溫在《聞見錄》裡引證王禹偁的《建隆遺事》,說趙光義壓根兒沒參與陳橋兵變,那時,他正留在開封城裡陪母親杜氏。這事雖難詳考,但說明現存關於宋太宗的官方記載,是做過手腳的。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光義擔任開封府尹,主持京師達十三年,其官署號稱南衙。他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網羅進自己的幕府,有學者作過考證,其幕府擁有宋琪、石熙載、竇偁、柴禹錫、程德玄等幕僚六十六人。南衙儀仗每出行,燦若圖畫,京城人總讚嘆道:&ldo;好一條軟繡天街&rdo;。大抵說來,這十餘年,光義韜光養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趙普從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獨相十年,權位在光義之上。他識見過人,對光義的動向與用心,不會沒有察覺。因而在趙普獨相以後,原先關係尚稱密切的兩人,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兩大政治勢力,不時地明爭暗鬥。
兩人的政爭圍繞著光義繼統問題展開,雙方往往誰也不露面,只是採取打擊對方親信的手法進行。這裡僅舉一例。一次,開封府判官姚恕進謁趙普,恰逢趙普宴客,管門的沒有通報,姚恕怫然而去。趙普知道後,立即派人道歉,他仍掉頭不顧。僅僅因是光義的幕僚,對宰相致歉也不領情,其氣焰可見。趙普也懷恨在心,藉機將他調任澶州通判,即便光義挽留也不買帳。數年後黃河在澶州決口,姚恕被找到了碴,趙普以不及時報告水情為由,將他身穿朝服斬首棄市(暴屍街頭),再投屍黃河,既出了口惡氣,又打擊了光義的勢力。
不過,太祖晚年對趙普的獨斷專行也深為不滿,但趙普勛望卓著,對他處置尤須謹慎。這時,翰林學士盧多遜因與趙普不和,每見太祖就攻擊他。而趙普一方面因敢作敢為,樹敵過多;一方面貪財好貨,造邸店,奪民利,把柄不少。開寶六年(973年),太祖一方面擴大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餘慶的參政權力,以分割其相權;一方面親命重選中書堂後官,削去其心腹。
這年八月,趙普罷相。時隔一月,趙光義進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時期,親王尹京隱然有繼位人的地位,後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尹。這兩件事前後相接,表明光義久久不能確立為太祖繼承人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