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他主意既定。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年輕的王有馥背起了簡單的行李,悄悄地離開了前鹽村,離開了大連。沒有一個人送別,他孤身奮然前行。他要走到村幹部們再也找不到的地方去。這在當時畫地為牢封閉很嚴的農村來說,邁出這一步該是何等壯烈。
這一走,王有馥不僅衝出了大連,而且衝出了遼寧,他一直走到吉林省蚊河縣的大山深處。繼續走,就到了一個叫做夾皮溝的地方。他環顧莽莽山林,有鳥獸奔走飛動,有山泉緩緩流淌,於是他在這裡停住了疲憊的腳步,取下腰帶上那隻瓷碗,開啟簡單的行李,開始了自己嶄新而又艱難的人生。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馬俊仁故鄉的大山,他是遼寧省遼陽市塔子嶺鄉滾子溝村那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精靈;而王有馥的腳步所停之處則叫作吉林省膠河縣白石山鎮夾皮溝村。這兩地的名稱分明是一幅對仗頗工的對聯。
王有馥在這大山裡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渡過了最可怕的六十年代初期的大災荒,直到兩年以後腳跟站穩,才給大連前鹽村的親人們打了信。前鹽村人終於知道了他的下落。由於他在家裡排行老三,現在又再度闖了邊關,打那以後前鹽村的鄉親們就管他叫作&ldo;邊外三&rdo;這綽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乍一聽&ldo;邊外三&rdo;這個詞,似乎又帶著一些編制以外的意思&ldo;邊外&rdo;與&ldo;編外&rdo;竟是同音同意。
王有馥到了夾皮溝,憑著一身力氣也憑著過人的精明,兩手空空起了家,他參加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組織,漸漸就成了夾皮溝的正式成員。到了該說媳婦的年齡,又遇到一位從蘇北流落到此的年輕女子,經人說合二人就簡單地辦了婚事,組成了一個新家。日子雖不富裕,卻也井井有條‐‐這又是遠距離雜交的一個優秀範例。一晃間20多年過去,王有馥夫婦在夾皮溝生養了3個孩子,老大是個男孩兒,老二是個女的,老三就是日後揚名全球的王軍霞。
按照韓作榮先生的推理,早年間最優秀的山東人奔向大東北同努爾哈赤的後代結緣,產生了王有馥的上輩人和自己,現在王有德又同機敏柔韌的蘇北婦女結合而生下了長跑天才王軍霞,可見那理論足可以成立。王有馥回憶說,可也就怪了,小霞她媽年輕時候就是走道一溜風,人家都說她快得像是小跑‐‐江蘇北部的婦女確是比北方的婦女要輕巧敏捷得多。
時光到了1982年,王軍霞已經在夾皮溝上了小學。我看到一張小小的黑白照片,王軍霞在破爛不堪的小學校門口與幾個小朋友合影,她坐在臺階上極不顯眼,像一隻瘦弱的小貓。從照片背景上看得出,夾皮溝也是個亟待扶貧的地方。而恰在此時,老家大連的改革潮聲和海洋資源的富有再一次吸引了王有馥的目光。是啊,這山裡貧寒,他還能再往回走一次,走回海岸線。他就是要再走一次!帶上全家!
1983年,邊外三帶著一家5口真的又回到了大連灣。你必須承認王有馥確實是農村中&ldo;思想解放型人才&rdo;。回村以後,他又一次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他不在乎,就租了小漁船,起早貪黑,重操舊業,僅一年多,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就建起了現在這個小院子,住進了四間嶄新的石頭房。這房子現在是顯得不那麼入眼了,可是在王有馥看來,那是他人生再度輝煌的自豪和驕傲。
你說,大連灣祖先們的奔逃生涯和父親王有馥的兩度大動作,會不會對王軍霞後來的率眾脫離馬家軍產生某種精神影響呢?我們不是常常講所謂的文化背景麼?
老王頭全家回到大連灣,王軍霞的玩樂天地就變得無比廣大起來。有大海,有沙灘,小學校就建在沙灘旁,她跑啊跳啊,心花怒放,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大海邊的沙灘更好玩的地方啦!除了跑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