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3 頁)
楚國經武文成穆莊諸代的努力,終立威定霸後,楚國一些君臣確實忘記先祖之業,追求奢侈享受,&ldo;保民&rdo;觀念淡薄了。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賢大夫或有識之士,出面諄諄告戒,要以民為重。如楚靈王築章華臺後,自鳴得意,伍舉就直截了當地指出:
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國語&iddot;楚語上》。)
提出&ldo;安民&rdo;是大事,不應大興土木。楚靈王又城陳、蔡、不羹,勞民傷財,以威懾諸侯,範無宇不以為然。楚靈王居然還以&ldo;是知天咫,安知民則&rdo;為由進行駁斥,右尹子革馬上指出:&ldo;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rdo;(《國語&iddot;楚語上》。)重申天、民一致,民為天生,民不可疏忽。楚靈王在位十二年,&ldo;國人苦役&rdo;(《史記&iddot;楚世家》),&ldo;民患王之無厭&rdo;,&ldo;從亂如歸&rdo;(《左傳&iddot;昭公十三年》),終落得王冠掉地、身敗名裂的結局。楚靈王垮臺,孔子認為&ldo;失仁&rdo;(《左傳&iddot;昭公十二年》),劉安等則認為&ldo;失民&rdo;(《淮南子&iddot;泰族訓》),都和&ldo;保民&rdo;思想聯絡起來考察,反映了終春秋一代,楚國的輕天重民思想始終很突出,與春秋時期大變革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
在此同時,楚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就已產生了,《尚書&iddot;洪範》記載的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ldo;五行&rdo;),《周易》記載的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八種自然物質(&ldo;八卦&rdo;),以及它把千變萬化複雜紛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範疇,就是自發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萌芽。春秋時期,楚國在物質生產和圖存爭強的鬥爭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表現得朝氣蓬勃,顯然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軍事鬥爭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莫敖屈瑕用武力逼迫貳、軫訂盟。這時,鄖國軍隊駐於蒲騷,聯合隨、絞、州、蓼,準備截擊楚國。屈瑕很憂慮,楚大夫鬥廉建議屈瑕駐軍郊郢,抵禦四國,自己率銳師夜襲鄖國,如打敗鄖軍,四國必不敢出兵。屈瑕要請求濟師(增兵援助),鬥廉不同意,說:&ldo;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rdo;屈瑕要占卜,看能否取勝。鬥廉又反對,說:&ldo;卜以決疑。不疑,何卜?&rdo;(《左傳&iddot;桓公十一年》。)不信天,不信鬼神,充分相信自己,對勝利滿懷信心,表現出了一個樸素唯物者的膽識與氣魄。
楚國歷來被華夏視為蠻夷之邦,楚國君臣也正是在這一歧視下發憤圖強、北上爭霸的。他們敢作敢為,無視周天子的權威,顯然也是在重人輕天的思潮衝擊下表露出來的。如熊渠公然聲稱:&ldo;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rdo;(《史記&iddot;楚世家》。)立三個兒子為王,率先否定了周天子君權神授的地位。其後,熊通自稱楚武王,熊貲稱楚文王,熊惲稱楚成王,都和周初幾位著名國君名號相對峙,徹底否定了周天子的權威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對傳統的天命觀的否定。楚莊王穩定了統治後,立即率軍北上,觀兵於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當王孫滿答以在德不在鼎時,楚莊王嗤之以鼻:&ldo;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rdo;(同上。)對周王室君權神授如此嘲弄,無疑是對神學統治思想的最深刻有力的衝擊。
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