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3 頁)
七、文學藝術
楚國(地)文學源遠流長。作為最早的文學形式棗神話,則在楚國(地)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莊子》、《楚辭》、《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都保留了不少有價值的神話和傳說,成為楚文學產生的鼻祖。如&ldo;女媧化生萬物&rdo;、&ldo;摶黃土作人&rdo;、&ldo;夸父逐日&rdo;、&ldo;后羿射日&rdo;等神話傳說中,女媧、夸父、后羿等是神力無窮、飽滿生動的非人亦人形象,反映了楚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無論是天神地祗或人鬼,都是那麼有血有肉、奇譎瑰麗,富有藝術魅力,無疑的,這為後來楚人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基礎。春秋時期,楚國文學創作的突出成就是詩歌。見於文獻記載,楚國詩歌雖不算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詩經》,其中雖無&ldo;楚風&rdo;,但《周南》、《召南》是為南方民歌,《漢廣》等篇則又實為江漢流域之作。《呂氏春秋&iddot;音初》說:
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於塗山之陽,女作歌,歌曰&l;候人兮猗&r;,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南土,即南國,大江以南之統稱;南音,即指南方國風之音。《候人歌》雖為一句,但&ldo;兮&rdo;、&ldo;猗&rdo;語助詞的運用,已具楚地民歌的語言特色,對後來楚辭的創作,顯然有直接的影響。又如《周南&iddot;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不僅使用語助詞&ldo;思&rdo;,且在表現手法上已能巧妙地運用賦比興,表現出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此外,散見於其他典籍,也還有不少楚國(地)民歌。如《說苑》記載的《楚人誦子文歌》、《楚人為諸御己歌》、《越人歌》,《新序》記載的《徐人歌》,《吳越春秋》記載的《彈歌》、《河上歌》、《申包胥歌》、《漁父歌》,《論語&iddot;微子》記載的《接輿歌》,《孟子&iddot;離婁》記載的《孺子歌》,以及《史記&iddot;滑稽列傳》記載的《優孟歌》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楚國(地)詩歌的成就。詩言志。春秋時代,楚國貴族卿大夫和中原各國貴族卿大夫一樣,在朝聘、宴會時,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以示高雅和博學多聞。據《左傳&iddot;宣公十二年》載,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十七年),楚莊王在[必阝]之戰中獲大勝後,潘黨建議&ldo;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rdo;,楚莊王引《詩&iddot;周頌&iddot;時邁》及《武》,認為戰爭的目的在於制止戰爭,安民定國,不在於炫耀武功。又據《左傳&iddot;成公二年》載,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共王幼年繼位,令尹子重率師伐晉救齊,出征前引《詩&iddot;大雅&iddot;文王》:&ldo;濟濟多士,文王以寧。&rdo;實行&ldo;惠恤其民&rdo;政策,國內安定,結果在蜀會盟諸侯,繼承和發展了楚莊王的霸業。楚人類似引《詩》例子,終春秋一代,不乏記載。從此可見,楚國以王為首的貴族卿大夫,均精通詩書禮樂,楚國詩歌普遍地發展起來,與他們的重視與推崇是分不開的。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據《左傳》等文獻記載,楚國設定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左傳&iddot;僖公二十二年》載,楚成王在與宋泓之戰獲勝後,鄭文公夫人羋氏、姜氏前往慰勞,&ldo;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首或]&rdo;(俘虜與被殺敵人的左耳)。杜註:師縉,即楚之樂師。又如《左傳&iddot;成公七年》載,楚鄖公鍾儀被